4.物质意识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应对HINI甲型流感要做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发生疫情,国家立即启动紧急应急系统,疫情将很快得到有效控制。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2.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可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求我们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之和谐相处。
专题十一 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积极应对H1N1甲型流感
[学法导航]
13.(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坚决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推进国际互利合作为宗旨。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我国能源领域节能技术的推广步伐,鼓励各行业在关键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能源行业整体装备制造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我国能源事业,同时加强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3)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通过论坛的召开,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1)①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②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许多行业、地区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③节约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④我国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需要。
(2)研究课题:我市高能耗现象透析
研究目的:节约资源,实现我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调查法、查阅资料、电脑检索等。
11.(1)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资源消耗。
(2)开发和推广节约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健全法规,强化执法力度,依法严惩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4)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
广东是资源消耗大省,却也是第一能源节约大省,以较小的能耗和环境代价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成果,被国内专家称为“广东现象”。据此回答2-3题。
2.广东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基础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以及加强企业节能降耗自主意识的“三个优化、一个加强”,使节能降耗走在全国前列。优化结构能节能降耗,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A.改变事物的内部结构可以引起质变 B.内因决定外因
C.关键部分决定整体 D.数量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广东现象”告诉我们,解决节约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就必须( )
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②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③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降低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呼声响彻中华大地。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必须坚持( )
①发挥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③以服从自然为人类活动的根本准则 ④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其实质是( )
A.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效益是企业的生命,必须着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D.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6.从政治学角度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出( )
A.节约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我国要始终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
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到了新水平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所以是正确的价值观,是因为它( )
A.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反作用
B.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对我们的工作有导向作用
C.是解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出发点
D.是对事物的属性、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
8.温家宝总理指出,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来抓。下列说法中,与这一要求蕴涵的哲理不相同的是( )
A.牵牛要牵牛鼻子 B.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C.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D.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9.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较大。针对这些问题,必须( )
①加强宏观调控 ②通过市场调节来解决 ③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全面抑制投资增长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10.针对能源紧张局面,国家通过减免税,鼓励在工业、服务、住房、建筑、交通等领域采用节能型设备。这表明( )
①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③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的调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w省是一个经济大省,但人均资源严重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为此,该省先后出台了《节能奖励办法》、《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到2010年,全省各种能源消耗指标要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运转有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学有关知识,为把该省建设为节约型大省提出几点建议。
12.材料一: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又处在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历史阶段,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必须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材料二:某省市中学学生罗林,为了解该市能源消耗状况,点击了一个相关网站,看到如下资料:某市是经济大市,也是能源消耗大市。2009年上半年,某市的GDP增幅是15.3%。所辖的18个县市中,有14个县市GDP增幅均在18%以上。但“高增长蕴藏不健康因素”。本市能源结构单一、高能耗行业产能增长加快。为此,本市市长提出了和谐发展的三大措施:建设生态市、节约型社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
(1)依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学的知识,说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必要性。
(2)假如你是罗林,请根据本市能源消耗状况,拟订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说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3.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定于2009年5月22日-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科学发展直面金融危机、结构调整推进能源战略”为主题,坚决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推进国际互利合作为宗旨,通过论坛的召开,加快我国能源领域节能技术的推广步伐,鼓励各行业在关键技术创新的能力,提升能源行业整体装备制造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我国能源事业,同时加强能源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发展直面金融危机、结构调整推进能源战略”问题上,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专题突破”答案:
1.D 2.A 3.B 4.D 5.B 6.D 7.D 8.B 9.A 10.C
2007年7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回答5--6题。
5. “绿色信贷机制”的出台体现了
A.社会主义国家的银行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B.银行具有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的功能
C.银行具有调整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
D.银行为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解析: A表述错误,B、D与题意无关。C正确说明银行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6.在中央积极遏制高耗能产品过快增长的同时,2007年上半年却有14个省份以各种方式出台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不少地方通过减免税收、低价提供土地等方式对高耗能行业继续“招商引资”。这些地方政府
①没有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②没有正确处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③没有坚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④没有搞好关键性的局部,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地方政府只注重地方、眼前利益,没有考虑整体、长远的利益,故B符合题意。
7.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说明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党的思想路线 ②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和发展认识,做到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③中国共产党加强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②客观与主观统一表述有误,③党不履行国家职能。故选D。
8.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和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森林覆盖率由l8.2%提高到20%等目标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可供选择的措施有
①充分发挥政府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中的主体作用 ②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特别是行政手段的基础性作用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经济结构的调整主体是企业,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市场,故①②表述有误。
9.2008年1月2日杭州六家企业最近因为污染环境不仅被停产整治、缴纳罚款,而且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还被责令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开道歉。环保部门的这一新做法值得肯定:让污染企业既少了“票子”,又丢了“面子”,还在确保公民环境知情权上向前迈了一大步,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污染环境、人人喊打”的良性局面。环保部门的做法
①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履行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履行政治职能 ④依法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材料中环保部门的做法不是属于政治职能。
10.据权威报道,全球气候变化已开始改变鸟类、松鼠和蚊子等多种动物的基因。气候变化对动物习性的影响会反映到遗传上,从而改变动物的基因和进化方向。这一事实说明( C )
①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②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④事物的运动既是永恒的又是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②、④表述有误。
11.材料一: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环境承载能力弱,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森林破坏、城市污染和水污染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而且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还在加快。近10年来,由于环境破坏带来的GDP损失每年平均在2000亿元左右,这给生产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材料二:进入21世纪,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人们逐渐从长期对自然索取、破坏而遭受的惩罚中觉醒,一个从破坏自然回归到保护自然的新的理念正在形成,开始强化环境治理和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模式。
(1)试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
(2)结合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谈谈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①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强化环境治理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②保护自然的新理念来源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生产模式,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保护自然的新理念的形成,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④在保护自然新理念这一科学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开始强化环境治理和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2)①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正确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改造环境。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12.材料一:我国是联合国认定的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第82位,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我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材料二:浙江省估计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约为300亿立方米,这一上限在2014年左右即可达到。而与此同时,用水量却呈现出刚性增长态势。据预测,到2020年,我省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近70亿立方米。而且,我省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09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水的困境,浙江的第一反应是节流。与此同时,对全省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已成必然。
(1)结合经济常识知识回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
(2)结合哲学常识知识分析浙江省的水资源状况分析树立节水观念有什么重要意义?
(3)结合政治常识知识回答当地政府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答案:(1)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条件。水是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调节配置。市场通过价格杠杆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实现对资源的配置。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树立节水观念,符合我国(省)的资源国(省)情,能促进人们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也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3) ①当地政府能从当地水资源的实际出发进行决策,符合执政为民的宗旨,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②当地政府通过市场,运用经济手段配置水资源,是尊重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③通过提高水价,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注意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3.(2004天津文综39)(34分)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图6),回答问题。
图6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4分)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4分)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9分)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12分)
答案要点:
(1)范畴: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变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活动: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5)体现联系观点:①联系具有普通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专题突破]
1.2009年10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两国元首就双边关系、气候变化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胡锦涛强调,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共同挑战,拥有共同利益。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开展合作,不仅有利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而且对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对上述材料的认识,最符合题意的是( )
A.中国和美国之间进行的是一种不等价交换
B.中美两国必须强调经济的同步发展
C.中国处理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之间关系不力
D.中美都要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