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海卷)7.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种趋势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它表明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逐渐被弱化
B.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逐渐被取代
C.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将逐步增强
D.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都将绝对减少
[答案]C
27.(全国卷II)个别地方出现了不法商家借“家电下乡”销售伪劣产品坑害农民的现象,这种不法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
①自主选择权 ②知情权 ③公平交易权 ④求偿权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1.(全国卷II)26.“家电下乡”活动的推出有利于
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②拉动国内的消费需求
③通过消费带动家电企业的生产
④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5.关于现代农业问题。
(1)是什么?
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农业,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
(2)为什么
①农业是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②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可耕地少、人口多。③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怎么样?
发展现代农业,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一靠政策 , 二靠科技 , 三靠投入 , 四靠产业化经营,五靠人才教育,六靠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七靠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还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典例精析]
4.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
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⑤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贯彻取消农业税、义务教育学费全免等政策。
3.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2.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 “三农”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实际上,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在她82年的历史生涯里,经过艰辛探索和奋斗,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从政治常识的角度分析,党和政府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必要性?
(1)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府是人民的利旨执行者和利益捍卫者,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经济职能。
(3)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
(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3.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分析,如何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1)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作用。
(2)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
(3)鼓励民营、外商资本投资农业。
(4)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股份制农业。
(5)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