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一小船欲渡过宽为d的河流,船头方向始终与河岸垂直,河水的流速v1随时间t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2随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设小船从t=0时开始出发,t= t0时恰好到达河对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船到达河对岸时的速度为v0 B. 小船过河的平均速度为v0 C. 小船到达河对岸时的位移为d
D. 小船到达河对岸的过程中做匀变速运动
7.如图所示,取稍长的细杆,其一端固定一枚铁钉,另一端用羽毛做一个尾翼,做成A、B两只“飞镖”,将一软木板挂在竖直墙壁上,作为镖靶。在离墙壁一定距离的同一处,将它们水平掷出,不计空气阻力,两只“飞镖”插在靶上的状态如图所示(侧视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镖掷出时的初速度比B镖掷出时的初速度大
B.B镖插入靶时的末速度比A镖插入靶时的末速度大
C.B镖的运动时间比A镖的运动时间长
D.A镖的质量一定比B镖的质量大
6.从地面以速率v0竖直上抛一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由于受空气阻力,小球落回地面的速率减为v0/2,若空气阻力与运动速率成正比,则整个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以竖直向上为正)为下列图中的哪一个?
5.如图所示,小车上固定着三角硬杆,杆的端点固定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当小车有水平向右的加速度且逐渐增大时,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变化(用F1至F4变化表示)可能是下图中的(OO'沿杆方向)
4.如图所示,轻绳一端系在质量为m的物块A上,另一端系在一个套在粗糙竖直杆MN的圆环上.现用水平力F拉住绳子上一点O,使物块A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下降到虚线位置,但圆环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不动.在这一过程中,环对杆的摩擦力F1和环对杆的压力F2的变化情况是
A.F1保持不变,F2逐渐增大
B.F1保持不变,F2逐渐减小
C.F1逐渐增大,F2保持不变
D.F1逐渐减小,F2保持不变
3.一辆汽车从静止出发,在平直的公路上加速前进,如果发动机的功率一定,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的加速度是不变的 B.汽车的加速度与它的速度成正比
C.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减小 D.汽车的动能与它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2.关于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加速度增大,速度也一定增大
B.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
C.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位移均匀变化
D.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极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
定义运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B.在探究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段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D.在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