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0931  300939  300945  300949  300955  300957  300961  300967  300969  300975  300981  300985  300987  300991  300997  300999  301005  301009  301011  301015  301017  301021  301023  301025  301026  301027  301029  301030  301031  301033  301035  301039  301041  301045  301047  301051  301057  301059  301065  301069  301071  301075  301081  301087  301089  301095  301099  301101  301107  301111  301117  301125  447090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第一句如果不联系“卖炭的老人虽然衣衫单薄,却愿意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的具体语境,就可能想当然地把“愿”写成“怨”;第二句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就会把“始”写成“使”;第三句如果不联系“晴空”“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成“宵”。

试题详情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为由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以上三句中,“教”容易误写成与之同义的“叫”,“长”容易误写成“常”,“材”容易误写成“才”。

试题详情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做到既知其音,更明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司马迁《史记》)

以上三句话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成荫”,易误为“岸”;第三句中“销”的意思是“熔化”,易误为“消”。

试题详情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以上三句中的“羁”“鹜”“壑”就极易写错,复习中要反复多写几遍,强化记忆。

试题详情

3、 复习抓不住重点,眉毛胡子一齐抓。高考只要齐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只要抓住这些重要知识,做起题来就能游刃有余,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面面俱不到。

试题详情

2、 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文学常识。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不能从宏观上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就容易在干扰项面前前举棋不定,以致把答案弄错。

试题详情

识记文学常识题的误答原因有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 不从读原著入手掌握文学常识。有的考生仅凭背几条复习资料来学习文学常识,其结果,文学常识基础薄弱,造成考场失误。

试题详情

4、 仔细进行核对,做到万无一失。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