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区的生产联系。完成22-23题。
22.影响该生态产业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 B.技术C. 原料 D.市场
23. 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来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读“2006年我国水费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20-21题。
20. 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A. 西南区 B. 西北区 C. 南方区 D. 北方区
21.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A. 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 西北区和西南区 D. 西北区和南方区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8-19题。
18.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19.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西方某发达国家一钢铁企业100年来厂址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下图中E、F、G、H为该钢铁企业100年中可能选择的厂址。读下面的图表,回答15-17题
|
每冶炼一吨钢需要的煤、铁矿石(单位:吨) |
|
煤 |
铁矿石 |
|
I阶段 |
4 |
2 |
II阶段 |
2 |
1.8 |
III阶段 |
0.75 |
1.3 |
15.第I阶段该钢铁企业选择的厂址应在
A、E处 B、F处 C、G处 D、H处
16.第II阶段厂址可能迁至
A、E处 B、F处 C、G处 D、H处
17.第III阶段厂址可能迁至
A、E处 B、F处 C、G处 D、H处
甲、乙、丙代表三省区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构成,下图中a、b、c分别为三大产业的产值,据图判断13-14题。
13.三个省区的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江苏 陕西 西藏 B.西藏 江苏 陕西
C.陕西 江苏 西藏 D.陕西 西藏 江苏
14.据2006年人口统计,乙省区的人口死亡率高于丙省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B.居民的营养水平低
C.老年人口比例较大 D.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多
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受到货。右图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据此完成10-12题。
10.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在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A设计 B提供面料
C加工 D.送货上门
11.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A大型服装超市 B服装专卖店C.代理销售商 D信息交流平台
12.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A配送仓库 B面料厂 C制衣厂 D仓储中心
右图表示某产业部门从20世纪80-90年代的布局变化。(图中箭头表示该产业部门转移方向)据图回答8--9题。
8、该产业部门属于:
A. 技术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 资金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9、这种产业转移的原因是:
A.向该产业生产条件具有优势的区域转移
B.①国家出经济衰退
C.②③④地区经济发展超过①国家
D.占领更多国家的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6--7题:
6. 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7.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有 ( )
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
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
读中国政区图回答3-5题
3、图中各数码所代表的省区中没有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的是:( )
A、③ B、⑤C、⑥
D、⑦
4.下列四组省区中,全部位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是 ( )
A. ③⑤ B. ①⑤
C. ④⑦ D. ⑦⑤
5、下列有关图中内容不正确的的说法是: A、图中各数码所代表的省区中,经济特区数目最多的是⑥
B、图中数码所在省区中全部在北方地区的是⑦
C、图中各数码所代表的省区中,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的东部经济地带的省区简称是广
D、③省区属于西部大开发的行政区域名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读图1,回答1-2题。
1.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30日20时10分举行,下列城市能收听、收看到现场直播的时间是( )
A.纽约--4月29日清晨 、 B.新加坡--4月30日上午
C.伦敦--4月30日中午
D.巴西利亚--4月29日下午
2.下列四座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示意图,接近实际的是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