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理学科角度: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新阶段。环境与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呈加剧蔓延形势,如: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全国范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新污染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逐步显现,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和更久远、更难以预料的潜在影响。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风险更加巨大,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如湖泊与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区域酸沉降与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土壤与面源污染,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区域(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以及突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越来越多地危及社会稳定与环境。
(四)文化生活角度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培养节能意识,推动绿色消费。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三)政治学角度
1.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履行好经济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任何国家机构都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都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哲学角度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造成严重影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超出了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对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出路就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而党和国家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体现。
2.坚持正确的思想意识。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转变观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的观念、科技和体制等因素,影响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4.坚持全面的观点。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人们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5.要重视量的积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因而不仅要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大力发展能耗低、需求大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通过结构调整,构建发展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
6.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近年来,我国企业效益和能源利用率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格局还没有根本转变,体现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一)经济学角度
1.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太湖等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很大部分原因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超过水环境容量。这就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没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告诫企业经营者,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是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进行规范和引导。
2.市场调节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这就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缺失,才导致水污染重大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六)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主要有:坚持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依靠科学进步,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引进国外能源;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开发新产品;树立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观,等等。
2.从哲学角度分析,可以结合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知识进行分析。
3.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强化政府责任是关键环节,加强依法治理是主要保证,还可以从正确行使国家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角度展开分析。
[知识综合]
(五)为什么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需求的无限性是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建立节约型社会,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靠资源投入,追求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会造成资源紧张、损失浪费严重。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在力求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切实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2.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要求我们树立节约意识,建立节约型社会。当前,我国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淡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理想的实现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3)此外,还可以结合联系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来分析。
3.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可以结合国家职能、“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国家的综合国力等知识点来分析。
(四)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
(三)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4.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5.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