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投资用于环境建设会促进节能减排,有利与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安排了相当一部分的投资用于环境的建设,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的建设,安排了50亿元的投资。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程,安排了10亿元的投资。此外,在十大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流域的工业污染治理方面还特别安排了25亿元的投资。所以,新增投资中,直接用于增加能耗的内容并不多。相反,有相当大量的投资用于节能减排,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任务会起到一个加快和促进的作用。
1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国通胀威胁基本消除 未来更多考虑防止通缩。从去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主要是反通胀,中国政府成功地控制住了通货膨胀。同时我们也有很多控制通货紧缩的经验。目前情况来看,整个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迅速减退,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基本消除。我国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的政策考虑中,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合理增加货币信贷供应,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1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家庭消费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通过生产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发展不适应的消费将会阻碍生产的发展。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鼓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内需,短期靠投资,长远靠消费,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前10个月消费实际增幅加快约3个百分点。但是,收入增速减缓、收入预期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不利因素,制约着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广大农民的消费。当前,既要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步伐,又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在保证人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基础上,逐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有着广阔的内部需求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正在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过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技术改造、农村发展等都会释放巨大的投资需求。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正处于消费水平快速成长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巨大。我国有居世界首位的外汇储备额,有规模巨大的居民储蓄和社会储蓄,有充裕的财政收入,扩大内需不仅有潜力,也有基础和空间。
10.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添后劲。这次公布的十项措施中,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未来我国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有较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例如,2007年我国每万人拥有铁路0.6公里,而美国达5公里以上,日本近2公里。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发挥投资对经济直接拉动的作用,又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9.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体现社会生产的目的;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体现。在这次公布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中,改善民生被放在相当突出的位置。民生工程位列进一步扩大内需各项建设之首,通过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居民生活、增强消费能力,以拉动消费、促进发展。国家将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集中解决民生等领域的历史欠账,加快办成一批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大事、实事。具体建设项目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工程等;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等;加快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进行改造等;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低收入群众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则会直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有效办法。通过把民生工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在加强社会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8.目前,投资、内需、出口这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中,出口受限。因此要扩大内需,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扩大内需,短期靠投资,长远靠消费,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扩大内需已成经济工作重点。初步汇总,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建设,从今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我国去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13.7万亿元,而这次仅两年多时间新安排的投资就达到约4万亿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 扩大内需,眼前靠投资、长远靠消费。从十项措施可以看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为消费创造条件,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更是直接拉动消费的举措。这次中央采取的扩大内需政策,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将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避免重复建设;既有利于拉动当前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能有效扩大投资,又能积极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短期靠投资,长远靠消费。加大政府投资特别是中央投资力度,进而带动社会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为有效的手段。据测算,中央部署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大约可拉动明年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在当前外需明显减弱、消费乏力之时,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国内需求,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当前,要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举,确保4万亿元投资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推动结构调整;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7.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财政政策指的是“通过政府部门的收入和支出来控制经济”的政策意向与活动。即国家或政府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以达到财政目标的经济政策,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积极财政政策实际等于扩张性政策,我国将扩大赤字发行国债。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曾于1998年宣布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针对投资过热等问题,于2005年转而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此次财政政策从“稳健”转“积极”,意味着我国将再度加大财政支出,扩大投资规模,其政策力度大、效果直接,能有效刺激经济。从十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可以看出,这次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强调了夯实基础、保障民生,体现了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此举既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应急之策,更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财政货币政策转向凸显中国政府保增长决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 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 , 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 , 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 , 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 ,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9月底以来,我国央行已在两个月时间内,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已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这些就是“适度宽松”的表现。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货币供给取向发生重大转变。在今年9月份后我国对货币政策已进行了灵活审慎的调整,9月份后央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十大措施出台意味着全面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开始落实,货币政策放松力度将大为增大。未来央行还将大幅度降息,而存款准备金率将进一步降低;扩大信贷的窗口指导政策也有望很快出台,要求金融机构加大贷款规模。
央行制定五大举措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二是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创新力度,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
四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
五是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现金预测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增强现金供应的前瞻性;畅通国库资金支付清算渠道,提高国库资金收支效率;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资金范围,实现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所需资金由国库直达最终收款人;积极推动国库直接办理各项社保资金收支业务,提高社保基金收缴和社会化发放效率,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着力于以下五方面: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支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安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支持地震灾区尽快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加快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搞好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等。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继续执行好今年下半年先后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等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研究取消和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在今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取消了部分钢材、化工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出口关税并调整征税方式,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
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标准,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支持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支持逐步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企业全面落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监管。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间收入分配差距。
四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是加大对 “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和强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完善和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推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力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继续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建立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和规范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研究完善并适时出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支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认真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各项工作。继续推进东北、中部地区及部分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认真落实水库移民政策,加大后期扶持力度,重点解决库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问题。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城乡棚户区、沉陷区、危房、廉租房等建设改造力度。支持加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切实提高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出国(境)经费等实行零增长。配合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保障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加大对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推进燃油收费制度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合理利用。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健全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大力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财政政策可引导结构调整,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货币政策重在调节总量,牵一发动全身。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货币政策也将在优化结构升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着力优化信贷结构,配合财政政策,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和灾后重建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的信贷支持,加大对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5.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领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家机关 , 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制定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银监会既不是国家机关 , 也不是企业法人 , 但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人。银监会产生后 , 行使着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 , 形成了出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组成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 使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当前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目的是为了“保增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解决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货币政策近十年来首次提出“适度宽松”。宽松是相对于从紧而言的,二者在操作方向上相反。适度宽松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将不再是以控制供应、收缩信贷为基调,而是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放松为基调,最终是为了达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目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信贷的全面放松,国家将在适度放松信贷的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在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同时,央行将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节能减排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次货币政策的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投资与消费、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平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凸显了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在国内外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国内经济已经出现了增速下滑的苗头,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之策。 自去年以来,我国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出现回落,沿海地区的一些工厂经营困难;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外需减弱使我国出口面临新的压力。与此同时,工业品价格、居民消费品价格继续回落。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0%,增速已连续6个月出现回落,通胀压力进一步减轻。宏观调控转向为防过冷防通缩。
4.财政收入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为配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减轻企业负担。体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体现税收的作用: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备受关注的一项就是全面施行增值税转型。按照部署,要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据测算将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继续执行好今年下半年先后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等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研究取消和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在今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取消了部分钢材、化工品和粮食的出口关税,降低部分化肥出口关税并调整征税方式,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为扩大国内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减少重复征税因素,降低投资成本,可以有效地鼓励投资,增强经济活力,减轻企业负担,必将有利于企业经营和利润的增加,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