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1505  301513  301519  301523  301529  301531  301535  301541  301543  301549  301555  301559  301561  301565  301571  301573  301579  301583  301585  301589  301591  301595  301597  301599  301600  301601  301603  301604  301605  301607  301609  301613  301615  301619  301621  301625  301631  301633  301639  301643  301645  301649  301655  301661  301663  301669  301673  301675  301681  301685  301691  301699  447090 

(1)经济生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财政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劳动者的权利、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制度、、税收的作用、银行的作用、生产与消费等知识点来分析。  

(2)生活与哲学: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发展的观点、矛盾的分析法、正确价值观及其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3)政治生活:国家性质、新型的民主、政府的性质、服务型社会、政府的权威、政府职能,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领导地位,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执政的实质。

(4)文化生活: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试题详情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改善民生任务的提出是基于现阶段在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医疗、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的。这是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生动体现。

2.系统优化方法  

着眼于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中央提出从优先发展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提出相配套的措施,从而使其整体功能趋向强化,有利于实现改善民生的最优目标,表明党坚持了系统优化方法。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党作出改善民生的决策,是在我国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遵循并利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这一决策坚持以人为本,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知识综合]

试题详情

(三)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为什么优先发展教育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培育与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发展教育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如何发展教育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试题详情

(二)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党和国家为什么重视改善民生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应该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2)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和“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为民的领导核心,重视民生是由党的性质、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的,也是党遵循“三大规律”,坚持民主执政的体现。  

2.如何改善民生

(1)党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得到切实的利益和人文关怀。

(2)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

结,完善创业和就业的政策机制,促进教育的优先发展,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收入分配

的公平,建立健全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忠于人民意旨,维护人民利益。

试题详情

(一)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就业

(1)我国为什么重视就业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2)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创业的环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劳动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自主择业、竞争内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观;掌握丰富的专业性、综合性知识和技能,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发扬创业精神。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为什么要缩小收入差距

①理论依据: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②现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和行业之间收入贫富差距过大,而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③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②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③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

④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

试题详情

专题八   关注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专题要点]

1.2009年加大民生财政支出。2009年国家安排的民生支出达到7284.63亿元,比2008年增长29.4%。2008年民生支出达到5603.64亿元,比2007年增长29.2%。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2009年实施了许多民生工程,在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居乐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拉动了城乡居民的系列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2.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重民作为2009年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2009年3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实施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从住房,到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农村医院、学校,到社会保障;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到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一系列人民群众高度关切、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被摆在当前扩大内需、保持增长措施的重要位置,显示了中央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坚强决心。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要靠扩大内需尤其是老百姓的消费需求。目前,补贴、减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都已纳入政府的工作安排和议事日程。从政治局会议和中央近期出台的政策措施看,让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将成为党和政府下一步继续关注和努力的重点;更加重视民生,切实改善民生,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3.2009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举行。2009年8月27日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席王刚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王刚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着眼大局谋划工作,贴近实际开展研究,充分发挥独特优势,积极开展献计献策,努力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次论坛以“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与民生”为主题,由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北京市政协共同主办,有关省市党政领导、部分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共150余人参加。

4.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化危为机,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5.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温家宝总理说,2009年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

6.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09年8月18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温家宝指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7.4000亿财政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很多中国人从习惯了在长久等待中盼来一套房子到适应了自己掏腰包买房,住房条件、面积都有了大幅提升。中国政府为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09年,在中国政府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四万亿投资计划中,就有4000亿投向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用于廉租房、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另外,在中国农村,住房问题是通过农民自身在批给的宅基地上建房解决的,此次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

8.建国60年,中国教育走过的辉煌足迹。60年来,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现在,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从业人数超过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标志着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加速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9.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合人数达8.33亿,给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实惠,对缓解或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覆盖城乡居民。

10.2009年“家电下乡”惠民工程。   2009年用于家电下乡的财政补贴资金将达到200亿元,预计可拉动1500多亿元的农村消费。“家电下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是落实“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措施的重要内容。“家电下乡”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项惠民工程的实效和政府、企业形象。居调查,农村居民对家电下乡产品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为80.46分(总分为100分)。

1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要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考纲要求]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关注民生,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经济困难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公共财政的目标,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解决措施: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

近几年高考政治题中每年都有关于民生问题的试题,并且很多是问答题。我们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并认真掌握以民生为载体的主观题。破解摆在我们面前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成为2010年高考的重要热点。有关上学贵、看病贵、住房贵、就业难等民生问题,2010年高考一定会涉及,还很有可能出主观题。

[教法指引] 

试题详情

(三)经济学思考

  1.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有利于两岸和平、共同繁荣发展、互利互补。

  2.从区域的角度来说,“把握和平发展主题  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意味着效益的提升,资源的更有效配置,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这将为海峡两岸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机遇。

  3. “把握和平发展主题  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适应了全球化、区域化的要求。

  4.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试题详情

(二)哲学思考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2.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试题详情

(一)政治学思考

   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①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

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②和平是发展

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才能顺利实现经济的发展。③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基

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把握住了和平与发展这个当今时代的主题。

   2.民族关系。共同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是区别民族

的最显著的特点。海峡两岸都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共同完成的。

   3. “一个中国”原则是人心所向。“台独”注定要失败,表明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

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态度。

试题详情

(三)地理学科

台湾岛地质历史上与大陆相连,在台湾海峡发现古河道;台湾岛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分布热带季风气候;台湾岛森林资源丰富,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台湾盛产水稻、甘蔗和热带、亚热带水果;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台湾居民中以汉族为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是高山族。

[知识综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