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2549  302557  302563  302567  302573  302575  302579  302585  302587  302593  302599  302603  302605  302609  302615  302617  302623  302627  302629  302633  302635  302639  302641  302643  302644  302645  302647  302648  302649  302651  302653  302657  302659  302663  302665  302669  302675  302677  302683  302687  302689  302693  302699  302705  302707  302713  302717  302719  302725  302729  302735  302743  447090 

读中国汉语言分布图,完成10-11题。

10.我国汉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

A.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单一    B.西部语言繁杂,东部语言单一

C.北方方言都分布在北方       D.青藏地区分布着藏方言

11.形成我国汉语言的地理差异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土壤

右图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

答12-13题:

试题详情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特色鲜明,“各处食性之不同,由於习尚也。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到清末时,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的“八大菜系”。据此材料,完成8-9题。

8.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现了区域的:

 A.整体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 D.共同性特征

9.“八大菜系”形成的原因可能有

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③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7.从世界人口分布趋势表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

A.低纬度指向   B.近海指向     C. 平原指向    D. 温带指向

试题详情

6.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             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               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试题详情

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完成3-5题。

3.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   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4.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a--洪涝灾害   B.b--土壤肥力 

C.c--灌溉水源   D.d--生长积温

5.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试题详情

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试题详情

1.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B.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某一方面,也有综合性的

C.按照指标的不同,区域可分为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D.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完全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试题详情

3.3 代数推理与高中数学接轨

代数推理题在中考中历来倍受重视.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不少观点高、设问新颖的代数推理题.

例9(荆门市中考题)已知实数满足

的值.

解法一:由已知得① ,  ②,

将①代入②,整理得③.由①、③可知是关于的方程④的两个实数根,代入④得,即.

.

解法二:

②.将①代入②得.整理得.将的值同时代入①得.

点评:解法一采用的是构造法及逼近法,解法二采用的是均值换元法,都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题考查的内容并没有超出中学教材的范畴,然而其形式到方法都已在更高层次上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命题者运用高中数学中的代数推理方法,居高临下而设计的.在中考复习时,构造法应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让学生系统掌握用构造法解题.

在对待渗透高中数学知识的中考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起点高,但落点低,即试题的设计虽来源于高中数学,但解决的方法是初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不是将高中数学引入中考;二是试题有利于区分考生能力,在今后中考中还会出现,在复习时要加强“双基”,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更适应新课程的中考要求. 另外由于 初中课标教材和高中教材的深度衔接不上,所以要适当补充初、高中接轨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适应将来的高中学习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爱读书、会学习、善求知、勤动脑,会创新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

试题详情

3.1 加强了合情推理的考查

合情推理主要有毛估、类比、归纳等.《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情推理能力在科学发现和学生发展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                                                                                                                                                                                                                                                                                                                                                                                                                                                                                                                                                                                                                                                                                                                                                                                                                                                                                                                                                                                  中考中独具匠心地设置了一些问题考查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例5.(泰州市中考题)我们把相似形的概念推广到空间:如果两个几何体大小不一定相等,但形状完全相同,就把它们叫做相似体,例如正方体都是相似体.请归纳出相似体的三条主要性质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由一类事物(相似形)到与其相似的一类事物(相似体)间的类比. 或者说是由低维(平面)到高维(空间)的类比.通过两个正方体,类比相似形不难得出相似体的三条主要性质:相似体的一切对应线段(或弧)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体表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体体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立方.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分析、类比、归纳,整个解题过程是一个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例6.(济南市中考题)定义一种对正整数n的“F”运算:①当n为奇数时,结果为3n+5;②当n为偶数时,结果为(其中k是使为奇数的正整数),并且运算重复进行.例如,取n=26,则:

 

n=449,则第449次“F运算”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定义的“F”运算算几步:449,就会发现规律,结果是8.

点评:所谓归纳,是指通过对特例的观察和综合去发现一般规律,它是发现和认识规律的重要手段.本题还有算法语言的特征,与信息技术相联系.平时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可以设计一些归纳性、类比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试验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通过对大量特殊情形的观察猜想出一般情形的结论,从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  

例7(启东中学自招班试题)已知S=,则S的整数部分是________.

解析:  <

>

.  ∴S的整数部分是165.

点评:直接计算很繁,若通过“放缩法”,估算出S的取值范围,问题就迎刃而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