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2989  302997  303003  303007  303013  303015  303019  303025  303027  303033  303039  303043  303045  303049  303055  303057  303063  303067  303069  303073  303075  303079  303081  303083  303084  303085  303087  303088  303089  303091  303093  303097  303099  303103  303105  303109  303115  303117  303123  303127  303129  303133  303139  303145  303147  303153  303157  303159  303165  303169  303175  303183  447090 

24、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试题详情

23、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对国内民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松赞干布仿照唐朝官制,设置吐蕃各级官府  ②辽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③元昊命人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  ④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试题详情

22、以下史实能证明中华文明对世界其它各国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是

 ①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 ②回族的形成  ③华侨下南洋 ④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21、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人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试题详情

20、下图中清代人均占有耕地呈现的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①“摊丁入亩”的政策  ②土地开垦速度相对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③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④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试题详情

19、近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博物馆展出许多中国明代瓷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明朝时期与东南亚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比较频繁

B.明代有许多东南亚国家的使节来到中国定居 

C.郑和下西洋主要以贸易为主,故沿途有许多瓷器、丝绸出土 

D.从明朝开始,有许多华人到东南亚定居,故那些地区有中国文物出土

试题详情

18、元明清时期的下列文化现象,具有时代转折趋向的是  ①古典科技巨著涌现,②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③市民文学兴起,④显示中华文明博大气象的大型图书编纂完成⑤西学东浙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⑤     D、②④⑤  

试题详情

17、《清明上河图》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时代光泽”是指    

①商业兴盛  ②国家统一  ③城市发展   ④文化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16、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高.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世济世的理想追求B.体现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有反封建倡导民主的思想倾向高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试题详情

14、 右图是某博物馆收藏的一幅书法作品,内容以词的形式,表达 了作者的理想抱负。有关该作品的字体和创作时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後不用,這應當是商代的作品 (B) 這是漢代的隸書,商代也沒有紙張,這應當是漢代的作品 (C) 這是漢代的隸書,但漢代沒有發展出詞的文學形式,這應當是宋代的作品 (D) 這是甲骨文,但宋代對甲骨文並沒有認識,這應當是民國初年的作品A.这是甲骨文,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这是隶书,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这是行书,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这是甲骨文,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15、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奉行

A.“分散事权”政策   B.“不抑兼并”政策  C.“守内虚外”政策     D.“募兵养兵”政策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