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②①⑦⑩④或②⑦⑩①④(⑦和⑩可互换)(内容正确2分,次序正确2分)
15.(1)业精于勤荒于嬉 雨雪霏霏
(2)舞幽壑之潜蛟 千里澄江似练
(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气吞万里如虎
(4) 复道行空 山高月小
14.(1)梅子,芭蕉,柳花。(3分。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三个得满分。)
(2)闲。(1分)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2分)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1分)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1分)
13.(1)借助船只的人,不是会游泳,却能渡过江河。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
(3)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为他的文集作序)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也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12.B[解析]“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11.B[解析]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是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10.A[解析]两个“以”都是介词,“拿、把”的意思。B项前一个“之”代词,“它、他、他们”的意思;后一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C项前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的意思;后一个“其”是副词,“难道”的意思。D项前一个“而”连词,“然而”的意思;后一个“而”是连词, 表并列关系,“并且”的意思。
9.C[解析]“酬”这里的意思是“实现”。
8.D (A、体现人类早期的目标而非终极目标;B、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C、说下象棋没有主观能动性无依据。)三、(12分)
7.A (是围棋和象棋本身的特点,不属于对文化载体的理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