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3455  303463  303469  303473  303479  303481  303485  303491  303493  303499  303505  303509  303511  303515  303521  303523  303529  303533  303535  303539  303541  303545  303547  303549  303550  303551  303553  303554  303555  303557  303559  303563  303565  303569  303571  303575  303581  303583  303589  303593  303595  303599  303605  303611  303613  303619  303623  303625  303631  303635  303641  303649  447090 

2.   歐陽修 ->論大道似韓愈,記事似司馬遷,論事似陸贄,師賦似李白。

试题详情

*   蘇東坡品評人、文:

[詩文]

1.   陶  潛 ->質而實綺,瘦而實腴。

试题详情

(六)請分析本文使用的[映襯修辭](以篇章為單位):

映襯:兩個對立的事物,互相比照以加強彼此的特性。 1.(第二段)悠揚嘹亮之歌聲<->急促哀厲之簫聲 2.(第四段)曹周--英雄之豪壯<->漁樵--短暫渺小

试题详情

(五)本篇以    清風        明月    為文章之線索,以    客吹洞簫    作情感之轉換。 作者情感共有三次起伏:    夜遊泛舟之樂     、     聞簫聲而悲         水月為喻開釋人生達觀    

试题详情

(四)第四段前半部以    水、月    為喻的文字,旨在開釋洞簫客之「哀吾生之須臾」。 後半節以「造物者的無盡藏」,開釋    遷謫    之失意。 本段文字含有    曠達自適    隨遇而安,與自然相適的思想。

试题详情

(三)依上,洞簫客之悲,實則東坡之悲,賦中主客的對話,實際上都是   蘇軾   (who)獨白。 ps.東坡曾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說道:「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   又曰:「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试题详情

(二)第三段洞簫客因曹操之事,撫今追昔,興發感慨,其所悲者有二: 1生命之須臾(哀吾生之須臾)=>明言                         。 2遷謫之失意=>不可言                         

试题详情

(一)第二段的「扣舷而歌」的內容,當是主客二人從飲酒樂甚的情緒中,卻引起簫聲悲起的原因:

1.辭中的「美人」當指  國君  

2.「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即點出作者時為  遭貶之臣的  身份。

3.悲涼的簫聲即東坡的哀怨: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即東坡內心的告白。  「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正象徵幽怨之綿綿不盡。 並以「潛蛟」、「嫠婦」自況:謫居異地有如    深壑中潛藏的蛟龍    ,失寵於君有如   孤舟上幽怨的棄婦   

试题详情

(四)延伸閱讀書目:1.(專業版)林語堂「蘇東坡傳」遠景出版。     2.(趣味版)丁永淮、熊文祥「東坡情趣錄」漢欣出版。     3.(精簡版)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山居筆記]爾雅出版。

试题详情

(三)前後赤壁賦的比較: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寫作時間
宋神宗元豐5年7月16日
宋神宗元豐5年10月15日
風格
寫秋夜泛舟江上的內心感受, 重在意論說理。
寫冬夜登山和放舟中流之所見所聞, 重在敘事寫景。
所寫之季節
秋季
冬季
所描之景觀
描寫秋天的景色,抒發撫今追昔的感慨。
以描寫冬天的景物為主,兼抒發悲涼之意。
景中之情貌
運用譬喻手法, 闡釋「變」與「常」的哲理。
運用象徵手法, 營造出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化境。
收束之意境
蘇子與客暢飲而睡
鶴化道士夢中相談作結
呈現之思想
藉描寫秋天的景色,抒發撫今追昔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胸襟抱負和對人生宇宙問題的見解。
藉孤鶴道士入夢,發抒超塵出世求解脫的情思。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