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3508  303516  303522  303526  303532  303534  303538  303544  303546  303552  303558  303562  303564  303568  303574  303576  303582  303586  303588  303592  303594  303598  303600  303602  303603  303604  303606  303607  303608  303610  303612  303616  303618  303622  303624  303628  303634  303636  303642  303646  303648  303652  303658  303664  303666  303672  303676  303678  303684  303688  303694  303702  447090 

47.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

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层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

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资料二:见表9。

表9  辐射雾与平流雾的比较

 
概念与特征
形成条件
辐射雾
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大气降温而形成的雾。
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清晨。
j     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
k     地面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
l     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水汽积存下来;
m     有充足的凝结核。
平流雾
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海洋上四季皆可出现。
j     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
k     暖湿空气的湿度大;
l     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7m/s)
m     大气稳定。

(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   雾。

(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冷的洋面上,一般形成   雾。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   雾。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

(1)辐射

(2)平流

(3)辐射

(4)辐射雾

形成原因:①位于我国的湿润区(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②夜晚

地面辐射强(夜晚温度低或夜晚降温快);③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近地面水汽积存);④城市附近尘埃多,凝结核多。

试题详情

46.根据材料和图1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图16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参考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①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②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③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①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②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③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试题详情

4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图15和材料,回答问题。

图15

(1)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                分布。

(2)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参考答案:

(1)海岸、江河、铁路干线、边境

(2)①热量丰富、降水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势较为低平,土壤肥沃;③河川径流丰

富(水源充足);④濒临海洋。

(3)①(甲城市)哈尔滨;陆上对外交通便捷,靠近能源基地,工业基础好。②(乙

城市)广州:海运便利,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思想观念开放,著名侨乡、毗邻港澳。③(丙城市)拉萨:旅游资源独特,民族政策优惠,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试题详情

1、3、4、8或(尼日尔,马里,塞拉里昂、布基纳法索)

(3)① 中国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欧盟以出口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互补。(差异)

② 加大研发投入;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4)a)自然要素:

① 温度高,干、湿季明显,降水季节变化大;②河流径流变化大,不利于灌溉;③植

被稀疏,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生态问题严峻,不适宜农耕;④干旱灾害严重,粮食缺乏,饥荒不断。

b)人文因素方面:

①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口、环境、经济恶性循环);②(长期的殖民统治导致)经济基础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缓慢;③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④债务负担沉重,教育落后,医疗条件差,疾病加重贫困。

试题详情

2、5、11、12或(中国,巴西,印度,叙利亚)。

试题详情

44.当今世界呈现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多

元化差异。根据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1)在德国,城市、工业与人口的地区分布相对均匀,而在日本却高度集中,原因是什么?

(2)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反映收入水平,以教育入学率指数表示社会发展水平。 依

据这两个指数的组合关系,将图 11 中 12 个国家的代码按四个一组分成三类:    

              

图11

(3)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目前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读图 12回答

问题。

图12

① 从出口产品的类型上看,中国与欧盟的主要差异是        ,说明中国与

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具有很强的          性。

② 从中长期看,中国只有通过           等措施才能提升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4)根据下列资料与图 13-14,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热草原气候区社会贫困化的自然

和人文因素。

资料: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贫困化问题日益严峻。此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仅为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75%,国内生产总值多年平均增长率为 0.6%,外债负担沉重;出生率、死亡率分别为4.1%和1.4%;成人文盲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 倍;使用卫生设施和安全饮水的人口分别为37%、45%,结核病、疟疾、艾滋病等情况严峻。

图13 1990-1995年世界不

同地区内战和冲突发生率     图14 1950-2000年间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地区降水变化

参考答案:

(1)德国:①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差异小;②交通位置优越,交通道路网发达,河、

海港众多;③历史上,曾形成过众多经济中心;④国家控制城市规模和布局。

日本:①自然资源缺乏,需要依赖进口;国内市场小,对外依赖性强;②山地多,平原狭小且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③岛国,港湾条件优良;④人口、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2)6、7、9、10或(日本,挪威,新西兰,加拿大)。

试题详情

43.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见图9

图9                   图10

资料二:图 10 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资料三:表 8 是图 9 中 A-B 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表8

自然环境
海拔高度(米)
1600
年降水量(mm)
350
≥10℃积温(℃)
2997
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公里)
5200
植被覆盖率
1900年
较高
2005年
显著降低
灌溉面积(公顷)
0.0
人均耕地(公顷)
1970年
0.57
2005年
0.23
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元)
4185
土地产值(元/公顷)
5610
耕作方式变化
1995-1980
歇地→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1981-2005
小麦→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1)根据资料一,从 B 至 A反映出            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

经济地带包括     

(2)根据资料二,当年降水量小于 300mm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   

当年降水量在     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 450mm之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明显     

(3)根据资料三,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     区,耕作制度是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参考答案:

(1)纬(经)向经(纬)向    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2)较低(或弱,或不强)   300450     增强

(3)半干旱      一年一熟

(4)存在的问题:①降水量少(或半干旱区),降水季节不均(或年际变化大),气候灾

害对农业影响大;②垦殖过渡,土地贫瘠,土壤侵蚀强度大(或水土流失严重);③耕作不合理,土地收益低,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或土地利用向恶性发展);④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减少;⑤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

协调措施:①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②治理水土流失;③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力;④调整农业结构;⑤政府支持;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⑦控制放牧;⑧(适当)移民,缓解环境压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