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20g重水(D2O)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B.足量Na2O2和0.5molCO2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NA
C.标准状况下,aL CH4和aL乙醇中所含的分子数均为
D.同温同压时,含原子个数相数的氢气和氦气所占的体积相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相同条件下,将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由“C(s,石墨)=C(s,金刚石)△H=+1.9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kJ·mol-1,若将含0.5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
D.在101kPa时,2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 △H=+285.8kJ·mol-1,
2.生活中常用一些化学知识,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医疗上可用硫酸钡作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就是因为硫酸钡不溶于水
B.氯气可用作消毒剂和漂白剂,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
C. 某雨水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pH由4.68变为4.28,是因为水中溶解的CO2增多
D.加碘食盐中添加碘酸钾而不用碘化钾,是因为碘酸钾能溶于水而碘化钾不溶于水
1.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 )
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 ②幕布的质量增加
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 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0.(8分)把由NaOH、AlCl3、MgCl2三种固体组成的混合物,溶于足量水中后有0.58克白色沉淀,在所得浊液中,逐滴加入0.5mol/l的盐酸,加入盐酸的体积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
(a)混合物中NaOH物质的量为 ,
(b)混合物中AlCl3物质的量为 ,
(c)混合物中MgCl2质量为 ,
(d)P点表示盐酸的体积是 。
29.(1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性实验,以验证产物中有乙烯生成且乙烯具有不饱和性。当温度迅速上升后,可观察到试管中溴水褪色,烧瓶中浓H2SO4与乙醇的混合液体变成棕黑色。
(1)写出该实验中生成乙烯的化学方程式:
(2)甲同学认为:考虑到该混合液体反应的复杂性,溴水褪色的现象不能证明反应中有乙烯生成且乙烯具有不饱和性,其理由正确的是( )
A.乙烯与溴水易发生取代反应
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烯
(3)乙同学经过细致观察后认为试管中另一现象可证明反应中有乙烯生成,这个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验证这一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可用PH试纸来测试反应前后溶液的PH,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对上述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在Ⅰ和Ⅱ之间增加如图装置,则A中的试剂应为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B中的试剂为________.
(5)处理上述实验后烧瓶中废液的正确方法是 ( )
A.废液经冷却后倒入下水道中
B.废液经冷却后倒入空废液缸中
C.将水加入烧瓶中稀释后倒入废液缸
( 1 )写出A、B、C、D、E的化学式
A: B:
C: D:
E:
(2)按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
①E B
②放置生成D
(3) 用KSCN溶液检验E溶液时现象为
化学方程式为
28.(12分)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装置的名称: B池为______________
(2)锌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墨棒C1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墨棒C2附近发生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C2极析出224mL气体(标准状态时),锌的质量变化(增加或减少)_________g.CuSO4溶液的质量变化了(增加或减少了)_________g
26. 对于乙炔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炔分子是极性分子,其中只有极性键
B. 乙炔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其中只有非极性键
C. 乙炔是极性分子,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D. 乙炔是非极性分子,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
25.化学式为C5H7Cl的有机物,其结构不可能是( )
A.含一个叁键的直链有机物 B.含有两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
C.含一个双键的环状有机物 D.只含一个双键的直链有机物
24.结构式如右图所示,该化合物的正确命名是( )
A.2-甲基4-异丙基已烷
B.2,4,5-三甲基已烷
C.新壬烷
D.2,3,5-三甲基已烷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