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297  30305  30311  30315  30321  30323  30327  30333  30335  30341  30347  30351  30353  30357  30363  30365  30371  30375  30377  30381  30383  30387  30389  30391  30392  30393  30395  30396  30397  30399  30401  30405  30407  30411  30413  30417  30423  30425  30431  30435  30437  30441  30447  30453  30455  30461  30465  30467  30473  30477  30483  30491  447090 

4、  作文:从审题、拟题,选材立意确定角度、结构布局、点题扣题、语言表达,分清文体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

 

方法与措施

 

一、语言运用

 

仿写、读图、根据情境说话。

 

二、古诗文

 

1默写:把背诵一定要落实在默写上,理解性默写讲清作品的内容,作者思想感情及精名句的理解,赏析设计训练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2文言文词语:讲解作品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要求学生归纳,熟记。每篇作品中的实词比较多,注意讲清这些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别是词性用法变化的词是学习中难点。在讲解时,结合具体语境做出准确的解释,通假字,找出文言作品中的通假字,如:“不亦说乎的说通悦,便要还家的要 要通邀请的邀,词类活用的例子在初中文言文中不多,要求学生归纳,熟记应不是多难的事情。

 

3文言虚词,虽然不做为考试的对象,但影响到翻译句子,所以不能忽视,要求学生特别注意:  之 、其 、者 、   而 、  则  、 乃 、  且  、 然 、  以、于  、 为 、也 、 夫、乎  、 焉这十五个虚词,要学生结合语境做出准确的解释,熟练这些词的多种用法。

 

试题详情

3、现代文:将课内的知识点,不断地延伸到课外,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四个方面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进行训练。

 

试题详情

2、古诗文

 

以课标确定的五十篇古诗文为主要复习内容,抓住背诵、词义、重点佳句、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几方面进行复习。

 

试题详情

1、语言运用

 

仿写、读图、根据情境说话。

 

试题详情

2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评分标准:能答出“向往”“静谧”“悠闲”的生活,即可得2分。共2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体味能力,学生应抓住写景抒情的特点,通过诗歌的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是悲还是喜,诗中都会有暗示。就像陶渊明的《饮酒》一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试题详情

20、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答案】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评分标准:能答出“生动形象”,得1分;能答出“清幽润泽”,得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赏析能力,考生应从这个字词给读者的感受及它的表达效果方面去答题,如果就词谈词说不清楚,还可以替换一个词加以比较,例如“天街小雨如酥”,“千骑平冈”,“半夜凉初”  

试题详情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善哉!君之问也!”晏子再拜。(2分)  

【答案】“您问得真好啊!” 晏子拜了两拜。  

   (2)贫苦不补,劳者不息。(2分)  

【答案】 贫苦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  

  评分标准:第(1)句关键考点为倒装句、“再”;第(2)句关键词为“补”“息”。各句关键词、句式翻译准确,句子意思明白通畅,得2分;各句关键词、句式翻译欠准确,句子大意通畅,得1分;各句关键词、句式翻译不准确,句子意思不通畅,不得分。共4分。  

分析:本题第一小题考查文言句式中的主谓倒装,这个句式和所学过的《愚公移山》中的句子“甚矣,汝之不惠”句式完全相同,“之”在这是取独,不译,“再”与《曹刿论战》“子墨子起,再拜”用法相同;第二小题考查“补”“息”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根据“吾君不游,我何休?”可以猜出“息”的意思,根据“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可以猜出“补”的意思。  

试题详情

17.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2分)  

A、(1)诸侯之天子为述职   (2)小大之狱  

B、(1)已与贫民者三百钟       (2)吾与徐公孰美  

C、(1)景公出游,问于晏子      (2)欲报之于陛下也  

D、(1)吾君不游,我何以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知识点是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延伸,四项都是将原文中的句子和所学过的文章原句作比较,有三篇是讲读课中出现的句子,其中“与……孰”是一个重点句式,“不以物喜”在文中课下有注释,其余的句子“之”和“于”的考点,在课内也多次讲到,“何以休”和《曹刿论战》中的“何以战”用法相同;“已贫民者三百钟”和《鱼我所欲也》中的“呼尔而与之”用法相同,考生应当加以归类,熟练掌握。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