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3949  303957  303963  303967  303973  303975  303979  303985  303987  303993  303999  304003  304005  304009  304015  304017  304023  304027  304029  304033  304035  304039  304041  304043  304044  304045  304047  304048  304049  304051  304053  304057  304059  304063  304065  304069  304075  304077  304083  304087  304089  304093  304099  304105  304107  304113  304117  304119  304125  304129  304135  304143  447090 

6.集合的真子集个数有(  )

A . 5   B .6    C. 7    D.8

试题详情

5.如果一个命题的否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是( )

   A .真命题         B . 不一定假命题

   C. 不一定是真命题     D.是假命题

试题详情

4.“”是“”的( )条件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充分条件 D.不充分不必要

试题详情

3.如果命题“p或q”与“非p’’都是真命题,那么正确的是(  )

  A .命题p不一定是假命题;   B . 命题q不一定是真命题;

  C. 命题q一定是真命题    D. 命题p与q都是真命题

试题详情

2.设集合U,,则(  )

 ;   B .       

试题详情

1.不等式的解集为(  )

  A.;  B.; CD.

试题详情

4、不着痕迹的环境描写

如《祝福》开头的一段描写:……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干活的是女人,享受的是男人,衬托女人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地位的。至于后文写祥林嫂的死无人关心,更是衬托了那个时代的丑恶。

总之,只要针对学生特点和实际水平,采取多种办法用心引领,我们的学生也会逐渐爱上鲁迅作品的。

试题详情

3、独到深远的主旨

鲁迅的作品几乎都是关注民族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所以主旨往往独到深远。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超出了纪念烈士的局限,不光表达了自己的哀思,还总结了惨案的经验和教训,揭露了反动者的嘴脸,唤醒了庸人,鼓舞了猛士,为后来者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试题详情

2、客观冷静的叙述

如果说肖像描写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让人自叹不如,那么,客观冷静的叙述,更非一般人所能比。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一段客观冷静的叙述:……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作者为什么要不惜笔墨地描述这些细节呢?一是用“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来证明,是反动政府从背后包围了他们,是设下了”罗网“;二是用”其一是手枪“来证明是有军官在指挥,是有预谋的屠杀;三是用杀人的具体细节来证明杀人者的凶残;四是突出三位女子的勇敢和友爱精神,从而反衬政府和流言家的卑鄙。总之,是为突出文章的主旨而展开的客观冷静的叙述。

试题详情

1、入木三分的肖像描写

写作训练中,我发现,学生常喜欢为描写而描写,尤其是肖像描写。动辄“大眼睛,双眼皮”等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描写,很少考虑与塑造人物或突出主旨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即便是有关系,也往往是抓不住其神韵,无法传神。而引领学生向鲁迅学习入木三分的肖像描写,便很容易做到这点。

比如,《祝福》中有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这三次肖像描写着重于祥林嫂眼睛的变化,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祥林嫂的眼睛由“顺着眼”到“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的变化,不难看出,前者表现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特点,后者则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在结局中描写眼睛“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以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这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小说通过这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每况愈下的悲惨遭遇。这种肖像描写,起到了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摧残无辜百姓的有力鞭苔和控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