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集合的真子集个数有( )
A . 5 B .6 C. 7 D.8
5.如果一个命题的否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是( )
A .真命题 B . 不一定假命题
C. 不一定是真命题 D.是假命题
4.“”是“”的( )条件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充分条件 D.不充分不必要
3.如果命题“p或q”与“非p’’都是真命题,那么正确的是( )
A .命题p不一定是假命题; B . 命题q不一定是真命题;
C. 命题q一定是真命题 D. 命题p与q都是真命题
2.设集合U,,则( )
; B .
1.不等式的解集为( )
A.; B.; CD.
4、不着痕迹的环境描写
如《祝福》开头的一段描写:……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干活的是女人,享受的是男人,衬托女人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地位的。至于后文写祥林嫂的死无人关心,更是衬托了那个时代的丑恶。
总之,只要针对学生特点和实际水平,采取多种办法用心引领,我们的学生也会逐渐爱上鲁迅作品的。
3、独到深远的主旨
鲁迅的作品几乎都是关注民族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所以主旨往往独到深远。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超出了纪念烈士的局限,不光表达了自己的哀思,还总结了惨案的经验和教训,揭露了反动者的嘴脸,唤醒了庸人,鼓舞了猛士,为后来者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2、客观冷静的叙述
如果说肖像描写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让人自叹不如,那么,客观冷静的叙述,更非一般人所能比。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一段客观冷静的叙述:……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作者为什么要不惜笔墨地描述这些细节呢?一是用“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来证明,是反动政府从背后包围了他们,是设下了”罗网“;二是用”其一是手枪“来证明是有军官在指挥,是有预谋的屠杀;三是用杀人的具体细节来证明杀人者的凶残;四是突出三位女子的勇敢和友爱精神,从而反衬政府和流言家的卑鄙。总之,是为突出文章的主旨而展开的客观冷静的叙述。
1、入木三分的肖像描写
写作训练中,我发现,学生常喜欢为描写而描写,尤其是肖像描写。动辄“大眼睛,双眼皮”等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描写,很少考虑与塑造人物或突出主旨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即便是有关系,也往往是抓不住其神韵,无法传神。而引领学生向鲁迅学习入木三分的肖像描写,便很容易做到这点。
比如,《祝福》中有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这三次肖像描写着重于祥林嫂眼睛的变化,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祥林嫂的眼睛由“顺着眼”到“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的变化,不难看出,前者表现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特点,后者则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在结局中描写眼睛“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以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这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小说通过这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每况愈下的悲惨遭遇。这种肖像描写,起到了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摧残无辜百姓的有力鞭苔和控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