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4097  304105  304111  304115  304121  304123  304127  304133  304135  304141  304147  304151  304153  304157  304163  304165  304171  304175  304177  304181  304183  304187  304189  304191  304192  304193  304195  304196  304197  304199  304201  304205  304207  304211  304213  304217  304223  304225  304231  304235  304237  304241  304247  304253  304255  304261  304265  304267  304273  304277  304283  304291  447090 

4.保甲法的特点是  

A.兵农分离  B.寓兵于农  C.寓农于兵  D.兵将分离

试题详情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 

A.宰相  B.参知政事  C.枢密使  D.地方官

试题详情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A.开支过多  B.土地兼并  C.水利不兴  D.生产过少

试题详情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

A.宋太宗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哲宗

试题详情

22.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所给资料中获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第(1)题能从两则材料中知道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致,然后结合教材去分析这两个矛盾产生的原因。第(2)题主要是孝文帝接受汉文化的经历以及对他以后推行汉化政策所起的作用。

答案:(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见纸质稿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试题详情

21.解析:(1)问可据课本回答。(2)问要逐条分析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客观原因”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3)(4)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答案:(1)从平城到洛阳。   

    (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  

   (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试题详情

2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注重结合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结果。

试题详情

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掌握。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

试题详情

1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试题详情

17.D解析: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形成就是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影响和融合的结果。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