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4437  304445  304451  304455  304461  304463  304467  304473  304475  304481  304487  304491  304493  304497  304503  304505  304511  304515  304517  304521  304523  304527  304529  304531  304532  304533  304535  304536  304537  304539  304541  304545  304547  304551  304553  304557  304563  304565  304571  304575  304577  304581  304587  304593  304595  304601  304605  304607  304613  304617  304623  304631  447090 

5.每次考试后都要充分利用网上阅卷的平台,对每道题进行详细的得分情况分析,了解学生考情,进而了解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特别要针对不同题型进行具体训练及答题技巧指导。

试题详情

2.各高三语文备课组要确保任务性早读落实到位。

试题详情

17.如图所示,质量M=1kg的木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为m=1kg、大小可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取g=10m/s2,试求:

  (1)若木板长L=1m,在铁块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8N,经过多长时间铁块运动到木板右端?

    (2)若在铁块上的右端加一个大小从零开始连续地加的水平向左的力F,通过分析和计算后,请在图中画出铁块受到木板的摩擦力随拉力F大小变化的图像。(设木板足够长)

试题详情

16.如图所示,ABDO是处于竖直平面的光滑轨道,AB是半径为R=15m的圆周轨道,半径OA处于水平位置,BDO是直径为15m的半圆轨道,D 为BDO轨道的中央,一个小球P从A点的正上方距水平半径OA高H处自由落下,沿竖直平面内的轨道通过D点时对轨道的压力等于其重力的倍。取g为10m/s2

  (1)H的大小;

  (2)试讨论此球能否到达BDO轨道的O点,并说明理由;

    (3)小球沿轨道运动后再次落到轨道上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

试题详情

14.如图,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与电源连接(图中未画出),且带正电的检板接地,两极板间有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以正极板上一点为原点O,建立坐标轴,一质量为m、带正电、电荷量为q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x轴上坐标为x0处静止释放。

  (1)求该粒子在x0处的电势能Epx)

    (2)试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证明该带电粒子在极板间运动过程中,其动能与电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15.“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整在酒泉航天发射升空。由长征运载火箭将飞船送入近地点为A、远地点为B的椭圆轨道上,A点距地面的高度为h1,飞船经过A点时速度为v,飞船飞行五周后进行变轨,进入预定圆轨道,如图所示。在预定轨道上飞行n圈所用时间为t,于10月17日凌晨在内蒙古草原成功返回。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求:

  (1)飞船在A点的加速度大小。

  (2)远地点B距地面的高度。

试题详情

13.如图(a)所示,质量为M=10kg的滑块放在水平地面上,滑块上固定一个轻细杆ABC,。在A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球,滑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现对滑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右推力F1=84N,使滑块做匀速运动。求此时轻杆对小球的作用力F2的大小和方向。(取g=10m/s2)

     有位同学是这样解的--小球受到得力及杆的作用力F2,因为是轻杆,所以F2方向沿杆向上,受力情况如图(b)所示。根据所画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求得

  

   你认为上述解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给出正确的解答。

   

试题详情

  11.如图是用打点计时器(频率为50Hz)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的纸带,从O 点开始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相邻的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s,测和OA=6.80cm,CD=3.20cm,DE=2.00cm,则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m/s2,D点的速度大小为      m/s。

   

12.人骑自行车由静到动,除了要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以外,

还要克服空气及其他阻力做功。为了测量人骑自行车

的功率,某活动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离出发线5m、

10m、20m、30m……70m的地方分别划上8条计时线,

每条计时线附近站几个学生,手持秒表,听到发令员的

信号后,受测者全力骑车由出发线启动,同时全体学生

都开始计时,自行车每到达一条计时线,站在该计时线

上的几个学生就停止计时,记下自行车从出发线到该条计时线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每个计时点的时间都取这几个同学计时的平均值):

运动距离s(m)
0
5
10
20
30
40
50
60
70
运动时间t(s)
0
2.4
4.2
6.3
7.8
9.0
10.0
11.0
12.0
各段速度(m/s)
2.08

4.76
6.67
8.33

10.0
10.0

  (1)以线轴代表自行车运动的距离s,横轴代表运动的时间t,试作出s-t图。

  (2)根据(1)作出的s-t图知,自行车在每一路段内的速度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第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该段的速度。请计算出上述表格中空缺的①、②处的数据:

     ①     (m/s);②      (m/s)

    (3)本次实验中,设运动过程中,学生和自行车所受阻力

与其速度大小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15Ns/m则在20m

-30m路段的平均阻力与30m-40m路段的平均阻力

之比=      ;若整个过程中该同学骑车

的功详细P保持不变,则P=          W.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