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本专题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的系统总结与拓展。一是梳理出知识网络,二是从知识网络的介绍中系统总结解题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教师使用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思考和解题方法,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总结归纳。
本栏目围绕重点设计案例,承接前一栏目引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四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解答部分重在引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补充例子。
2、仔细观察下列三个句子,找出其句式上的共同点。
(1)室如县(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3)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周书·蔡仲之命》)
[点拨]此题三个句子的共同特点是宾语前置。第一句疑问句里代词宾语前置。第二句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前置。第三句是,用中间加“之”或“是”的办法使宾语前置,以加重语气。
教学建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要求《考试说明》中年年有,但从2001年至今都未列入考试范围,且高考试卷中确实未设专题,但并不表示这些知识不重要,恰恰相反,渗透到理解和翻译等题里的间接考查,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16题,第17题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和“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两句,涉及到宾语前置、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知识;又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第13题B组中“故内惑于郑袖”中对虚词“于”的理解,离不开有关被动句的知识。至于理解文意和中心,也离不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要求。
总之,教师要教育学生理解,不管《考试说明》有没有把这一考点列入考试范围,这些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很好掌握。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18、与
①给予,授予。例:与斗卮酒。
②结交。例: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③和、跟、同。例:颇与中国同俗。
④参加。例:蹇叔之子与师。
⑤赞许。例: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⑥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例:管仲莫非仁者与?
17、之
①代词。例:a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b君将哀而生之乎?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何陋之有?”,“句读之不知”。
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结构助词,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⑥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a云之崔嵬。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⑦动词,往,到……去。例:如欲之南海,何如?
16、者
①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②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例: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③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⑤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⑥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例: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⑦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⑧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⑨定语后置的标志。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⑩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近者奉辞伐罪。
⑾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