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4699  304707  304713  304717  304723  304725  304729  304735  304737  304743  304749  304753  304755  304759  304765  304767  304773  304777  304779  304783  304785  304789  304791  304793  304794  304795  304797  304798  304799  304801  304803  304807  304809  304813  304815  304819  304825  304827  304833  304837  304839  304843  304849  304855  304857  304863  304867  304869  304875  304879  304885  304893  447090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本专题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的系统总结与拓展。一是梳理出知识网络,二是从知识网络的介绍中系统总结解题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教师使用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思考和解题方法,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总结归纳。

试题详情

 本栏目围绕重点设计案例,承接前一栏目引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四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解答部分重在引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补充例子。

试题详情

2、仔细观察下列三个句子,找出其句式上的共同点。

  (1)室如县(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3)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周书·蔡仲之命》)

[点拨]此题三个句子的共同特点是宾语前置。第一句疑问句里代词宾语前置。第二句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前置。第三句是,用中间加“之”或“是”的办法使宾语前置,以加重语气。 

试题详情

教学建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要求《考试说明》中年年有,但从2001年至今都未列入考试范围,且高考试卷中确实未设专题,但并不表示这些知识不重要,恰恰相反,渗透到理解和翻译等题里的间接考查,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16题,第17题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和“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两句,涉及到宾语前置、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知识;又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第13题B组中“故内惑于郑袖”中对虚词“于”的理解,离不开有关被动句的知识。至于理解文意和中心,也离不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要求。

   总之,教师要教育学生理解,不管《考试说明》有没有把这一考点列入考试范围,这些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很好掌握。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试题详情

18、与

   ①给予,授予。例:与斗卮酒。

 ②结交。例: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③和、跟、同。例:颇与中国同俗。

 ④参加。例:蹇叔之子与师。

 ⑤赞许。例: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⑥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例:管仲莫非仁者与?

试题详情

17、之

 ①代词。例:a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b君将哀而生之乎?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何陋之有?”,“句读之不知”。

   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结构助词,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⑥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a云之崔嵬。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⑦动词,往,到……去。例:如欲之南海,何如?

试题详情

16、者

  ①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②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例: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③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⑤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⑥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例: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⑦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⑧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⑨定语后置的标志。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⑩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近者奉辞伐罪。

 ⑾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