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②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③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②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③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②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②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二)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②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①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②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③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一)、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①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②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①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①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②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
1.省主语。例如: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②(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
2 .省谓语动词。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及在公下厂狱,史朝夕(候)狱门外。
3.省宾语。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②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螯。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三)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属于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其中的一种。倒装句的形式还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是考纲要掌握和考查的重点内容。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构成:“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又有以下三种格式:①主语+为+名词+动词。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②主语+为+名词+所+动词。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③“为所”连用,主语+为所+动词。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词标志,构成:主语+见+动词。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受+动词+于+名词。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又可以有以下两种格式:
①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主语+被+动词+于+名词。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不用“于”,也可以直接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一)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耳)配合,表示判断。“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又叫提顿),“也”(耳)结尾表示判断语气。
①用“……者……也”格式。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用“……也”(耳)格式。例如:夫战,勇气也。
③用“……者……”格式。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为”有“算是”之意。
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例如:a夫病者所见非鬼也。b视之,非字而画。c予本非文人画士。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因《考试说明》未作要求,近年高考中只有2003年北京春季卷第8题及2002年全国卷翻译题(见本考点《案例探究》)等少数题目直接考查句式。词类活用也是在翻译题中涉及多,上海卷中出现较多。
◆2001年上海高考卷第20题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解析]此题考查了判断句式“……者……也”。答案:法律,是用来禁止百姓做坏事使他们走向善行远离罪行的。
◆2001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25题
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死生,昼夜事也 C。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刑戮是甘
[解析]B、C、D三项都是倒装句,A项是判断句。答案:A
◆2001年上海高考卷第23题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晋侯觞客于柳溪
[解析]此题考查名词活用作动词,从“觞”后面的名词“客”可以看出它们构成动宾关系,“觞”必是活用为动词了。答案:觞:以酒款待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朝迁数遣中贵③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
A.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 D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解析]A项中的“袖”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袖中藏着”;B项中的“食si”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的意思;D项中的“全活”也是使动用法,相当于“使……(得到)保全”(在高中教材《病梅馆记》中有“必复之全之”的句子),“使……活”(在高中教材《鸿门宴》中有“臣活之”这个句子),只有C项中的“就”是“靠近”的意思,没有活用。
[答案]C
备课资料汇编
7.从句式的角度看,对文后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题思路]A项中①“大人清白”与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都是主谓式结构。这类句式虽然没有写入《考试说明》,但在古今汉语中却是完全相同的,不应成为考试中的困难。句③与句④则有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是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的,而且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是主谓式结构。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是偏正式结构,“其”指称“胡质”。这两句从意思上看并不难区分。
[答案]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