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4709  304717  304723  304727  304733  304735  304739  304745  304747  304753  304759  304763  304765  304769  304775  304777  304783  304787  304789  304793  304795  304799  304801  304803  304804  304805  304807  304808  304809  304811  304813  304817  304819  304823  304825  304829  304835  304837  304843  304847  304849  304853  304859  304865  304867  304873  304877  304879  304885  304889  304895  304903  447090 

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博陵李文博 ,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书史,并察已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逾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整。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

A.吏部侍郎薛道衡让李文博在听事帷中披检书史,以此观察他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善于政事,薛道衡对他的话欣然从之。

B.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乱地交往宾客,自己又能用礼法处治坏人,所以人们都很敬畏他。

C.李文博虽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没有官吏可干,调出做县丞,几年不升迁,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让他做了从事。

D.房玄龄的话引起了李文博的强烈感慨,并尖锐地指出朝廷混乱的现实,认为应当从根本上治理朝政。

[解析]A项“以此观察他自己如何做事”不对,原文“并察已行事”,“已”指薛道衡;B项“自己又能用礼法处治坏人”不对,原文是“恒以礼法自处”;C项“然而朝廷中没有适合他的官职可干”,明显不对。

[答案]D

试题详情

2.对下段文字概括全面正确的一项是

张全义,字国维,濮州临濮人。初名居言,赐名全义。

初,蔡贼孙儒、诸葛爽争据洛阳,迭相攻伐,七八年间,都城灰烬,满目荆榛。全义初至,惟与部下聚居故市,井邑穷民,不满百户。全义善于抚纳,课部人披榛种艺,且耕且战,以粟易牛,岁滋垦辟,招复流散,待之如子。每农祥劝耕之始,全义必自立畎亩,饷以酒食,政宽事简,吏不敢欺。数年之间,京畿无闲田,编户五六万。

全义历守太师、太傅、太尉、中书令,封王,邑万三千户。凡领方镇洛、郓、陕、滑、宋,三莅河阳,再领许州,内外官历二十九任,尹正河、洛,凡四十年,位极人臣,善保终吉者,盖一人而已。全义朴厚大度,敦本务实,起战士而忘功名,尊儒业而乐善道。家非士族,而奖爱衣冠,开幕府辟士,必求望实,属邑补奏,不任吏人。位极王公,不衣罗绮,心奉释、老,而不溺左道。如是数者,人以为难。自庄宗至洛阳,趋向者皆由径以希恩宠,全义不改素履,尽诚而已。

A.全义以身作则,发动百姓发展生产,使人口增加,社会安定;能严于律己,不循私情

B.全义带领部下,且耕且战,戍守边疆;后虽位极王公仍谦逊好学,不改素履。

C.全义以身作则,带领部下发展生产,安抚百姓;后又尊重儒教,不走邪道。

D.全义安抚善于百姓,发展生产,使社会生活安定;能居功不傲,敦本务实。

[解析]这段文字实际上是从两个层面表现张全义的为人:一为做高官前的韬略;二为做高官后的襟怀。A项对前后两个侧面的概括都不够全面;B项“戍守边疆”属严重错误,因为洛阳是心脏地带,切安抚百姓未概括进去;C项“后又尊重儒教,不走邪道”概括不全面;D项抓住了两个层面,概括全面而准确。

[答案]D

试题详情

   本栏目按考点要求设计了一些创新训练题,力求全面又能突出重点。使用时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讲解分析时一定注意讲清思路,并作归类,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试题详情

(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再举1998年全国高考题的例子,第22题A项中,在李若水表示不应“用隆重的礼节”为高俅治丧时,“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选项中用了“当即”一词,这是对原文中“再”字的理解有误,原文说“章再上,乃止。”此处“再”是“两次”的意思,因此选项错误。再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19题D项中说“(郭永)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这里的“复职”显然又是对“过”字的理解有误。

 综上所述,文言文文意的归纳与概括题,大致可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入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做到去伪存真。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试题详情

(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1993年六省市试题19题B项便是犯了此类毛病。李衡妻反对积财,李衡“遂不言”,然而秘密使人“种甘橘千树”,种树的举动足见李衡不同意妻子的看法,而选项却表述为“(李衡)用沉默不言来表示心里同意妻子不应积财的观点”。正与原文相反。

试题详情

(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平添了内容。

1997年全国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试题详情

(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1999年全国高考题第16题D项“苏琼关心人民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这一选项把“治内受害”和“革除旧弊”两件事融在了一起。毛病就在于“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这一句属于前一事件而非后一事件。文中有证:“天保中,郡界大水”……“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因此,冒获罪危险的是苏琼赈灾。

另外,1994年全国高考题第19题B项混淆了“归家之后”和“末除吴郡海虞令”两个状语,“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不是在“归家之后”,而是在“除吴郡海虞令”时。

试题详情

(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9题B项,“(郭永)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至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这里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一个“求”字暗含了因果关系,即因为杖责巫师,才求得大雨。依据原文“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杖巫”与下雨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而仅是承接关系;另外下文“县人刻石记其异”中的“异”不是指郭永有“奇功异绩”,而是指下雨这件事奇异。

试题详情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次为C级。

 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要比把握文意高。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