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4710  304718  304724  304728  304734  304736  304740  304746  304748  304754  304760  304764  304766  304770  304776  304778  304784  304788  304790  304794  304796  304800  304802  304804  304805  304806  304808  304809  304810  304812  304814  304818  304820  304824  304826  304830  304836  304838  304844  304848  304850  304854  304860  304866  304868  304874  304878  304880  304886  304890  304896  304904  447090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试题详情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试题详情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内容概括必须准确、全面。一是对关键性的语句的意思要有正确的理解,二是对言外之意或隐示的信息的揣摩、体味要合理,三是要细致、注意重要的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试题详情

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试题详情

◆2001年全国高考第16题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C项答案说田单“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有误。原文田单只是收民金,让富豪送给燕将,并未打入敌人内部。  答案:C

◆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第16题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后立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边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孙登爱护百姓,不扰民,明辩是非,宽以待人。

C.孙登孝顺母亲,特别是对养母徐夫人恭敬有加,他坚决要求孙权立徐夫人为后。

D.孙登盛年而卒,临终上疏对国事多所建议,特别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这篇上疏感人至深。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力等级为C级。原文中并没有写孙登“坚决要求”孙权立徐夫人为后,只是说“宜先立后”,“宜”是“应该”之义,只能看出孙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答案:C

◆2002年北京高考第11题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解析]考查全文的概括能力。D项中“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表述不当。答案:D

◆2003年北京高考第15题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邴原哭泣的原因不是家境贫寒,而是孤苦无依,不能上学,且没有“时常”哭。B项邴原求学于孙崧是因为人各有志,各人打算不同,而不是孙崧的学问更大。C项“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表述有误。  答案:D

◆2003年上海高考卷第29题

乙文中最能概括徐霞客探险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以性灵游 以躯命游。

试题详情

6.对下面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郑)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时任城何体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①》、《左氏膏育》、《谷梁废疾②》;玄乃发《墨守》,针《管育》,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安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什尼之门考以四科③,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

①墨守:言(公羊)义理深远不可辩驳,如墨翟之守城。②废疾:神经不健全或肢体残废。③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A.说明郑玄学识渊博。他通晓各家学说,所以能够指陈得失,令人折服。

B.说明郑玄治学严谨。他鄙弃异端邪说,所以坚决驳斥何休等人的谬论。

C.说明郑玄长于辩论。他善于抓住对方的要害,使众多有辩才的人叹服。

D.说明郑玄清高儒雅。他不仅藐视权威和高官,而且谈笑之间使人惭愧。

[解析]本段文字写了两件事:一是答何体;一是对袁绍的宾客,都表现郑玄学识渊搏。“玄乃发〈〈墨守》,针〈膏育〉,起〈废疾〉”应这样理解:你说“墨守”之城充懈可击,郑玄就给你打开了;你说有人病入管育、残缺不全无法救药,郑玄就能施针砭使之站立起来。

[答案]A

备课资料汇编

试题详情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司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A.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验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

[解析]“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应是”权吏”而非“主仓吏”,被韦丹“责令限期归还”的也应是“权吏”们而非“主仓吏”

[答案]C

试题详情

4.对下段文字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仪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颖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A.桥玄和何颙俩人慧眼识才,认为曹操能安邦济世。

B.在光和年间,曹操在颖川讨伐黄巾军显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曹操年轻时就很有才干,是治理乱世的杰出人才。

D.曹操不畏权贵,严于执法,政教大行。

[解析]A项概括的不准,认为曹操能安邦济世的是桥玄,没有何颙;B、D两项概括的不全,只说了文章的一部分内容。

[答案]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