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4715  304723  304729  304733  304739  304741  304745  304751  304753  304759  304765  304769  304771  304775  304781  304783  304789  304793  304795  304799  304801  304805  304807  304809  304810  304811  304813  304814  304815  304817  304819  304823  304825  304829  304831  304835  304841  304843  304849  304853  304855  304859  304865  304871  304873  304879  304883  304885  304891  304895  304901  304909  447090 

1.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又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又如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试题详情

3、怎样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比较多样,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比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对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双关(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反问(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写景、状物、叙事、议论、抒情、言志、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精、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试题详情

2、怎样鉴赏古诗的语言?

      主要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音韵的流动,练字的技巧,语言的风格等。

      鉴赏音韵的流动主要指古诗的平仄和押韵。评析练字技巧就是指出用字的独特之处和它的表达效果。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月夜的幽静;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以拟人格形象地表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古诗语言风格丰富多样,主要有平淡、质朴、自然、轻灵、飘逸、雅正、通俗、风趣、幽默、奔放、含蓄、蕴藉等。

试题详情

1、怎样鉴赏古诗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所以鉴赏古诗的形象就是抓取“象”的基本特征,既而指出它的人文意义。

试题详情

5、要明确鉴赏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思路。

      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细读标题;②分析意象;③品味意境;④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①把握形象特点;②辨析表达技巧;③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①概括主旨;②联系背景;③分清主次;④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古诗鉴赏要求文字简短,但也应讲究结构脉络,它本质上属于议论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论点加论据”的模式去组织文字。

试题详情

4、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技巧和题目所提供的资料。

      ①题目切入明主旨。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1997年考卷中的《题君山》,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由此可知,一句中的“影”、二句中的“色”、三句中的“处”和第四句的比喻都是指君山,赋写对象理清了,诗意便变得清楚了。再如2000年考卷中的《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顺利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又如2001年上海春季考题中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②抓住意象细分析。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2002年全国考题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且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应刃而解。

      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例如: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等等。

      ③利用注释明提示。

      在高考古诗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陷晦的提示,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如1997年《题君山》有注为“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在这里,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是“君山在湖中”,否则我们就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写君山的诗句中会有“水波”出现了。再如2000年全国春季高考题《蝉》后的有注释为“垂绥:批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这实际上暗示了蝉所象征的人物形象的特征之一--高贵的身份。

      ④巧识题干含信息。

      也许由于古诗鉴赏题较强的主观性,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给出一点揭示,这些提示或者指定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如2000年上海考题“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这个题干明确说明考查点是“想像”,考生需要“说明”的便是从后两句诗中想像到了什么内容。

试题详情

3、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试题详情

2、具体到某一首诗的鉴赏,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理解这首诗是怎么写的,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3)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这首诗作出评价。

      首先理解一首诗的内容重在整体感知,但诗中的关键词语往往直接透露出对生活的感悟,集中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因此诗中的关键词是理解内容的切入点,是要害,必须牢牢抓住。2002年高考题其关键是对“折柳”一词的理解,而诗的尾联“何人不起故园情”就直接透露了作者思乡之情。另外,了解诗词中的典故,掌握古代一些文化常识,也是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需要突破的障碍。第三,诗人的生平、思想、诗歌创作的背景材料对理解诗歌内容也有重要作用。

试题详情

1、要准确把握诗歌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具有社会性、抒情性和审美性的特点。社会性指的是诗歌所涵盖的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生活、社会关系、风俗心理等。例如,王之涣著名的《登鹳鹊楼》一诗,不仅要看到诗中描写了山河雄伟壮阔的气势,展现了诗人开阔远大的眼界和奋力进取的胸怀,还要与盛唐时代共同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面貌联系起来。两晋的山水诗歌无论是它产生的原因还是它的主旨意境,都和唐代山水田园诗有所区别;宋人虽然好在诗歌(还包括文章)中掺一些自己的议论评说,然而宋诗的价值在某些方面丝毫不逊于唐诗。抒情性指的是诗人艺术个性的差异,其中包括诗人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性格气质、才学天赋、美学理想、表达方式及感发对象等不同。李白对待“愁”的态度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则只能慨叹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审美性指的是诗人的艺术追求,即通过物象创作寄寓其中的思想情趣、认识感受。例如,王维《田家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句,桃花、雨水、柳条、烟霭的形象,红、绿的颜色以及整夜、春季的时间触动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而读者如果能透过这些描写做进一步的联想和想像:桃花、柳枝的风情妩媚,红绿色彩的亮丽鲜艳,“宿雨”与“春”的生机气息──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就会跃然纸上,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

试题详情

◆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18题(原文见附录)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

B.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宫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

C.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

D.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

[解析]甲诗的语言根本谈不上“精雕细琢,雄健豪放”,而是十分通俗易懂,语言朴实。答案:C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第20题(原文见附录)

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运用一定的意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情。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答案: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002年上海高考卷第18题(原文见附录)

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解析]此题难点在于学生要迅速找到本诗艺术方面的某一特点,且能围绕诗歌原文作鉴赏,务必抓住一点,不要面面俱到,到处开花而又处处不实。答案:参考角度如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