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4720  304728  304734  304738  304744  304746  304750  304756  304758  304764  304770  304774  304776  304780  304786  304788  304794  304798  304800  304804  304806  304810  304812  304814  304815  304816  304818  304819  304820  304822  304824  304828  304830  304834  304836  304840  304846  304848  304854  304858  304860  304864  304870  304876  304878  304884  304888  304890  304896  304900  304906  304914  447090 

(三)对诗歌风格与体裁的研判是比较简单,并容易作答的。只要掌握了有关诗歌常识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回答。要指导学生认真复习第五册诗歌单元的知识短文“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和第六册诗歌单元的知识短文“古代诗歌的艺术欣赏”。

试题详情

(二)对诗歌形象的把握,尽可能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写作的背景、诗歌的文本内容及试题提供的相关信息材料。看诗歌是写自然界的景还是抒人文化的情;看是借助自然景象并赋予其人格化的形象,还是直接出现抒情主人公的身影;看诗歌是表“小我”志趣,还是发“大我”情怀。

试题详情

(一)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相当于文言文的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的翻译。特别注意的是,对多音多义词的翻译疏通一定要在吃透整个诗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义。对一些词的附加语义(感情色彩、语境语意)要结合诗境考虑。对诗歌句子的理解更要从全诗入手,看是写景还是抒情,是实写还是虚写,是涵咏深刻哲理性强,还是直白通俗形象性强,进而对之作出正确的解释。

试题详情

针对2002年开始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形式变化,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难度也相应提高这一新情况,我们答题的对策也应相应作出变化。考虑到诗歌鉴赏的特殊性,考虑到考纲的具体要求,由学生回答部分大概可由以下几个部分(考试时会从中择取几点)来组成:

一是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二是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三是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四是对诗歌艺术技巧的研判。五是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从上面的五点入手,简略叙述一下答题的注意点:

试题详情

5、长亭送别类。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试题详情

4、生活杂感类。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试题详情

3、思乡怀人类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