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难点探究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问题。“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也可用文中的话回答。
第二个问题。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区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这与孟子施仁政、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相差甚远。
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2.明了背景
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3.梳理结构
梁惠王问询:“寡人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答疑:1、“民不加多”的原因(比喻说理)
2、进一步阐释:使“民加多”的措施;
3、结论:保民而王。
4.感悟主旨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爱民。在本文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文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本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选文有先秦散文两篇,其中孟子一篇(《寡人之于国也》),荀子一篇(《劝学》);汉代贾谊一篇(《过秦论》);唐代韩愈一篇(《师说》)。孟子散文是对话体论辩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荀子散文体制宏大,逻辑性强;贾谊散文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勇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主张,写得深切著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有自成体系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取精用宏,浑浩流转,风格多样。
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应放在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本单元学习还要注意培养质疑解难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把疑难提出来,然后解决疑难,从疑到不疑,这样才有长进。
(五)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 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 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 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 解。有《李义山诗集》。
2、字音字形
锦瑟sè 惘然wǎng 无端duān 马嵬wéi 宵柝tuò 沧海cāng
晓筹chóu 蘧蘧然qú 徒闻tú 更九州gèng 四纪jì 虎旅lǚ
3、重点词语
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晓筹:筹,更筹,敲击报时的竹签,这里指时间
惘然:迷惘,茫然 未卜:卜,预料
驻马: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无端:没有由来地,无缘无故地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可待:可,难道,哪能
教学后记 |
|
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
必修三第三单元
教学班级 |
213班 217班 |
执行时间 |
2009年 月 日 |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三)重点难点探究
1.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2、究竟《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是什么?
李商隐在月夜弹响了他的《锦瑟》。一曲凄婉的千古绝唱倾倒了后世无数的聆听者,历来也曾经引起过很多不同的解说和猜测,金人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中便曾说过这首诗是“一篇锦瑟解人难”。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对于《锦瑟》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①.咏瑟诗。有人以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
②.悼亡诗。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③.政冶诗。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④.爱情诗。认为《锦瑟》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⑤.伤世诗。认为此诗的主旨是“怅触人生,情怀历乱”。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诗歌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⑥.理想诗。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思念和追求。
等等,不一而足。
3.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2.梳理结构
锦瑟 马嵬(其二)
主题:借锦瑟起兴,写华年之思。 玄宗之悲(荒诞)
首联:佳人锦瑟,陷入莫名沉思; 马嵬之变(对比)
颔联:繁弦一曲,惊醒诗人梦境;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颈联:巧借典故,生发绮丽联想; 艺术特色:讽意极深,用笔至细
尾联:直抒胸臆,徒留无限惆怅。
(一)复习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五)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内)人。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生于河南新郑。少年时期,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是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2、字音字形
铮铮(zhēng)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荻(dí)花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 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湓(pén)浦口 恬然(tián) 虾蟆(há ma)
间关(jiān) 商贾(gǔ) 幽咽(yè) 春江花朝(zhāo) 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文言知识
1、互文 :主人下马客在船:
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和“客在船”在文义上互文见义,相互应和、补充。并非只有主人下马,也不是只有客人在船上,而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到了船上。惟其如此,下句“举酒欲饮”才顺理成章。
2、一词多义
a、言: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b、命: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 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
c、数: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d、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e、为: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f、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g、轻:轻拢曼捻抹复挑。(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离别。(轻视,动词。)
h、暂:凝绝不通歌暂歇。(短暂,副词。)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i、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3、词类活用
a、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b、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c、 商人重利轻离别。(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作动词:看重,轻视。)
4、文言句式
a、送客湓浦口。("客"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到"。)
b、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c、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d、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e、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f、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5、古今异义
a、因为长句 古义:因,因此;为,作;今义:表原因连词。
b、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c、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龄大;今义:兄弟排序第一。
d、暮来朝去颜色故 古义:指面貌、容貌;今义:色彩。
e、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第二年
f、梦啼妆泪红阑干 古义:纵横散乱、参差错杂 今义:用竹、石、金属专制成的拦挡物
g、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突然出现 今义:超出一般,冲出
h、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理一理 今义: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课文名句
1、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4、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 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斯马青衫湿。
7、 诗中描写月色的三句诗:
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②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③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四)重点难点探究
1、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人物感情丰富、性格鲜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1)故事情节。这是叙事的主干,也是人物活动的依托。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一时俱出。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2.如何欣赏这首诗的音乐描写?
诗与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诗经》《楚辞》汉乐府都是合乐的。诗歌中描写音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唐诗中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等。但无论是体制规模,还是细微程度,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首先是精彩的描摹,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是情感的传输,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再次是气氛的渲染,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3.关于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虽然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但在叙事诗中,人物形象还是很鲜明的。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作者对人物往往作了“典型化”处理。而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以写实为基础的,更多地表现为生活的真实,所以读起来更具真切感。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诗人的诗篇流传不衰,可惜琵琶女的演奏随风飘散,我们只能在这首诗中拟想仿佛其一二了。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本诗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罢了,真是把这首诗当小说来读了,未免过于极端。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