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4974  304982  304988  304992  304998  305000  305004  305010  305012  305018  305024  305028  305030  305034  305040  305042  305048  305052  305054  305058  305060  305064  305066  305068  305069  305070  305072  305073  305074  305076  305078  305082  305084  305088  305090  305094  305100  305102  305108  305112  305114  305118  305124  305130  305132  305138  305142  305144  305150  305154  305160  305168  447090 

(三)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② 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试题详情

4.感悟主旨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试题详情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课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明了背景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一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3.梳理结构

                       孝公:崛起(1)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兴  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2)

                       秦始皇:统一全国(3)

                     亡:二世灭亡(4)

试题详情

(一)复习目标

1. 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试题详情

(五)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                   

2、字音字形

砺(lì)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3、通假字: 

輮(róu)通煣 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知(zhì)是“智”的有(yòu)通又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4、古今异义

[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 今义:“以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识渊博

[……而绝江河]古义:长江与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故不积跬步]古义:“步”,等同于今天的两步  今义:步子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寄托”,寄身,容身  今 义: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

[假舆马者]古义:凭借 今义:“真”相反

[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脚或腿   今义:两膝着地

[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   今义:黄金

[声非加疾也]疾:古义为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5、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蟹(有)六跪而二螯

3.倒装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试题详情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学不可以已”。下面的部分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有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试题详情

(三)重点语句赏析

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本文共有20个比喻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④ 木受绳则直。    ⑤ 金就砺则利。   ⑥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⑧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20个比喻句中的①至⑤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⑥至⑩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至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至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至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坚持;至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

试题详情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梳理结构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3.感悟主旨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试题详情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 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试题详情

(四)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字音字形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不可胜(shēng)食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衣帛(bó)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之义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养生丧(sàng)死无憾

3.通假字汇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4.古今异义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

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5.词类活用情况

[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6、一词多义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7.文言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3)固定用法 

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

是亦走也(是……也:这也是……啊。)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则何如(何如:怎么样)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