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周立明,国际行为分析协会会员,曾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
2、字音字形
尾鳍qí 厮打sī 陡峭qiào 聒噪guōzào 露脊鲸jǐ 似的shì 相似sì 操纵zòng
舀水yǎo 反馈kùi 羱羊yuán 衔接xián 马驹jū 圈子quān 猪圈juàn 默契qì
嚼烂 jiáo 汲取jī 坎坷 kǎnkě 粘贴zhān 吮吸shǔn
3、重点词语
聒噪:说话琐碎,声音喧闹,令人烦躁。 厮打:相互打斗。
璀璨夺目:形容珠玉等光彩鲜艳,耀人眼睛。 众说纷纭: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意见不统一。
各抒己见: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三)重点难点探究
1.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证吗?
智力潜能:动物们的游戏,“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这说明动物在游戏中蕴含着智慧。具体如给黑猩猩棍子,它会用棍子做各种游戏,等等。
自我克制能力:“(战斗游戏)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创造性和想象力:北极熊玩棍子或石头;野象“踢”草球等。
狡猾、计谋:叶猴在树上互相推搡,攻守嬉闹。
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动物群体的游戏活动,必定有各种形式的交流通信方式,才能保证游戏的组织、进行。如北极渡鸦排队滑雪,没有沟通是不可能井然有序的。
动物游戏中必然包含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并不是说一种游戏只包含一种能力。
2.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第一,动物游戏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同动物的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本文是科普文,以流畅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动物游戏之谜以及科学家对此问题的激烈争论,读之兴味盎然。
科普文简介:科普文就是介绍科学知识的小短文。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传播到社会当中,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的也把它称之为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梳理结构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文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安排结构。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的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
科学思维过程:
(一)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音、字形、词义,了解动物游戏的有关知识,并能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更多自然之谜。
2、理清文章结构,培养筛选信息,概括叙述的能力。
3、学习文中巧妙生动的说明文写作方法。鉴赏文章语言。
4、培养热爱动物的感情,培养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领悟丰富的人文内涵。
(四)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语。
古文运动
主要主张:其一,是“文以明道”。其二,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对象:即向一些准备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青年读书人宣传不要写骈体文,要用散体文去阐明孔、孟之道。
古文: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情实感的散文。
古文运动在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中有一定影响。但遭到上层统治集团中当权的官僚地主的诽谤与讪笑,阻力很大。
2、字音字形
句读 dòu 或不焉 fǒu 官盛择近谀 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3、一词多义 ①、惑:传道、授业、解惑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②、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老师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学习(动词) 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 ③、无:圣人无常师----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论 ④、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人称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许(副词,表揣测) 其可怪也欤!------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4、特殊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②、不拘于时----被动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教学后记 |
|
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
必修三第四单元
教学班级 |
213班 217班 |
执行时间 |
2009年 月 日 |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三)重点难点探究
1.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作怎样的理解?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3、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第三段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4、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5、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说”是论说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论师”,更详细一点就是“论从师求学”。本文着重论述了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大胆提出了恢复师道的主张,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2.明了背景
《师说》作于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一年韩愈43岁,正是他锐意求进,致力于“古文运动”的时候。
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得功名富贵,威权势力,不尊师重道,不看重有学问的人。《师说》就是为了指责唐代上层社会这些不良风气而作。《师说》的问世也是韩愈被贬阳山的原因之一。
3.梳理结构
第一段开头提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下来阐明择师的原则:以“道”的有无为标准,而不应有贵贱、长幼之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以第一段立论为基础,以事实为论据,从反面展开批驳。连用三个对比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行针砭。层层对比,深刻揭露了当时耻于学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从正面论证自己立论的正确。
第四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点明作《师说》的原因。
(一)复习目标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四)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字音字形
崤函(xiáo) 膏腴(yú) 轸(zhěn) 镞(cú) 笞(chī) 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3嗵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4、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 今 义:水道的通称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 今 义: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 今 义:使船前进的工具
5、词类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6、一词多意
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7、重点句子翻译
①、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④、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⑤、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⑧、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