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5126  305134  305140  305144  305150  305152  305156  305162  305164  305170  305176  305180  305182  305186  305192  305194  305200  305204  305206  305210  305212  305216  305218  305220  305221  305222  305224  305225  305226  305228  305230  305234  305236  305240  305242  305246  305252  305254  305260  305264  305266  305270  305276  305282  305284  305290  305294  305296  305302  305306  305312  305320  447090 

考点 73:科学发展观

⑴重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⑵内涵:

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③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考点 74: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⑴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②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②统筹城乡发展 

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③统筹区域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试题详情

考点 71:小康社会 

⑴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⑵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内涵):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考点72:经济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要求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试题详情

考点6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考点70:宏观调控 

⑴必要性: 

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⑵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手段: 

A经济手段 

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表现:经济手段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最常用的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意义: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法律手段 

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作用: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过经济司法活动,保障经济秩序协调发展。 

C行政手段: 

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⑶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一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试题详情

 考点 65:市场和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考点66: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者能起作用,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惯用语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②盲目性   ③滞后性。

⑶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考点67:市场配置资源 

 ⑴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来实现的。 

 ②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③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68:市场秩序 

 ⑴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关系: 

  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市场没有规则来维护,会使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无法实现优胜劣汰,甚至可能出现劣胜优汰。 

 ⑵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①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⑶市场交易原则: 

   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⑷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①必要性(意义)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建立诚信制度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此,要切实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试题详情

考点62:纳税人 

含义: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考点63:负税人

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⑵纳税人和负税人之间的关系 

纳税人不一定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即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负税人。 

   ①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②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③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作出了贡献。   

 考点 64:依法纳税

 ⑴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的主要区别)。 

 ⑵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⑶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⑷公民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和征管和使用。公民应积极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试题详情

考点58:税收 

 ⑴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税收必然性:有国必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②同其他财政收入相比,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⑵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考点 59:税收的基本特征 

 ⑴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⑵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60:税收的种类 

  ⑴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⑵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①增值税 

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种。 

  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②个人所得税(重点) 

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分类: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特点: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从 2008年3月8日 开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已从1600元提升到2000元。这是高考的一个热点,要注意分析(比如一个月收入为5000元的白领, 3月8日 以后所交的个人所得税会比以前少交多少钱呢?)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考点61:税收的作用 

从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看: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在我国现阶段, 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 

不同的税收种类,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参见上面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试题详情

考点55: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⑴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财政就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原因:国家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⑶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考点56:财政与宏观调控 

⑴财政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⑶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⑷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⑸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保障社会公平. 

考点57:人民生活有保障 

⑴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⑵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⑶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作用:财政通过收入的再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牵动着千家万户,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共同富裕的原则下,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九课]  征税与纳税

试题详情

考点49:财政收入的构成 

⑴含义: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⑵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考点50: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在我国现阶段, 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 

考点5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⑴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⑵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⑶分配政策的影响: 

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②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考点52: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考点 53:财政支出的构成 

⑴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 

⑵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⑷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各种费用。其内容: 

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 

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  困难户救济等。 

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 

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⑸债务支出。 

考点54: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 

  ⑴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⑵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⑶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⑷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收大于支)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供大于求),政府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发展过热(供小于求),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物价会上涨,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支大于收)。

试题详情

考点 47: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 

  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考点48、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①提高效率的原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促进公平的原因: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才能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⑵如何提高效率?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⑶如何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试题详情

(一)分配制度

考点44、生产决定分配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

考点45、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⑴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⑵原因 

①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⑶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⑷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考点 46: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④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⑤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⑶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