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包括必修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选修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十) 微生物的代谢
1. 微生物的营养
营养物质 |
来源 |
最常利用 |
功能 |
碳源 |
无机化合物:CO2、NaHCO3、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肪酸、花生粉饼、石油等 |
糖类(葡萄糖) |
提供碳素营养,能源物质、形成代谢产物、构成细胞成分 |
氮源 |
无机化合物:N2、NH3、铵盐、硝酸盐 有机化合物;尿素、牛肉膏、蛋白胨等 |
铵盐、硝酸盐等 |
提供氮素营养,合成蛋白质、核酸、含氮代谢产物 |
生长因子 |
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 |
酵母膏、蛋白胨、动植物组织提取液 |
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微生物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
2. 培养基的种类
分类依据 |
种类 |
加入的特殊成分 |
用
途 |
物理性质 |
固体培养基 |
加入凝固剂 |
用于微生物的分离、计数 |
半固体培养基 |
加少量凝固剂 |
观察微生物的运动,鉴定菌种 |
|
液体培养基 |
不加凝固剂 |
用于工业生产 |
|
化学成分 |
天然培养基 |
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 |
用于工业生产 |
合成培养基 |
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 |
用于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
|
用途 |
一般培养基 |
依微生物生长需要配制 |
生产、培养等,如生产谷氨酸用的培养基 |
选择培养基 |
加某种化学物质 |
分离所需微生物,如: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食盐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加入青霉素分离酵母菌和霉菌等真菌 |
|
鉴别培养基 |
加一定的指示剂或化学药品 |
鉴别某种微生物,如: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鉴别是否有大肠杆菌 |
3.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产物 种类 |
产生时期 |
生理作用 |
分布 |
有无种的特异性 |
举例 |
初级代谢产物 |
生长全过程 |
生长、繁殖必需的 |
细胞内 |
无 |
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肪、维生素等 |
次级代谢产物 |
生长到一定阶段以后 |
对自身无明显生理作用 |
细胞内或细胞外 |
有 |
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 |
4.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1) 组成酶和诱导酶的比较
种类 |
合成 |
存在 |
举例(大肠杆菌) |
组成酶 |
只受遗传物质控制,与营养物质无关 |
细胞内一直存在 |
分解葡萄糖的酶 |
诱导酶 |
既受遗传物质控制,又受诱导物制约 |
环境中只存在诱导物时才能合成 |
分解乳糖的酶 |
(2) 两种调节方式的比较
|
|
酶合成的调节 |
酶活性的调节 |
区别 |
调节对象 |
诱导酶的合成 |
已有酶(组成酶和诱导酶)的活性 |
调节机制 |
基因水平调节,调节酶的合成 |
代谢水平调节,代谢产物与酶可逆性结合,使酶的结构发生可逆性改变 |
|
调节结果 |
细胞内酶的数量、种类增多 |
细胞内酶的活性发生变化 |
|
调节特点 |
间接而缓慢 |
快速、精细 |
|
调节意义 |
既保证代谢需要,又避免物质 |
避免代谢产物积累过多 |
|
联系 |
两种调节方式同时存在,密切配合,高效、准确地控制代谢的正常进行 |
5. 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
时期 |
菌体数目变化 |
菌体代谢特点 |
形成原因 |
生产应用与控制 |
调整期 |
增长不明显 |
①代谢活跃、体积增大; ②大量合成初级代谢产物 |
短暂调整,以适应新环境 |
通过选择菌种、增加接种量、改善培养条件等可以缩短调整期 |
对数期 |
快速增长 |
①细胞分裂速率最快;②繁殖速率大于死亡速率;③个体形态和生理特性较稳定 |
①适应了环境;②生存条件适宜(营养物质充足等) |
可作生产用的菌种和科研材料 |
稳定期 |
活菌数目达到最高峰(出现K值) |
①繁殖速率和死亡速率达到动态平衡;②积累大量次级代谢产物;③某些种类细菌可形成芽孢 |
生存条件恶化:①营养物质消耗;②有害代谢产物积累:③pH变化(种内斗争最激烈) |
①获取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级代谢产物;②连续培养法可延长│稳定期,增加代谢产物产量 |
衰亡期 |
活菌数目急剧下降 |
①繁殖速率小于死亡速率;②菌体出现多种形态(畸形);③细胞解体、释放代谢产物 |
生存条件极度恶化(生存斗争最激烈) |
|
特别提醒: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生长速率的关系
6. 发酵工程(以谷氨酸的发酵生产为例)
(1) 发酵工程生产实例:谷氨酸发酵
①选育菌种;对数期的谷氨酸棒状杆菌或黄色短杆菌。
②配制培养墓:豆饼水解液、玉米浆、尿素、KH2PO4、K2O、MgSO4、生物素等。
③灭菌:在发酵罐中通入98kPa的蒸汽进行灭菌。
④无菌接种;冷却后加入菌种。
⑤发酵:通气、搅拌、温度和pH调节;谷氨酸大量生成。
⑥味精(谷氨酸钠)生成和提取:加Na2CO3、过滤、离心分离。
(2) 发酵工程的内容:六个方面
①菌种的选育;②培养基的配制;③灭菌;④扩大培养和接种;⑤发酵过程;⑥分离提纯。
(3) 发酵过程的人工控制
控制对象 |
控制方式 |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
诱变处理,选育符合生产要求的菌种 |
溶氧 |
对需氧微生物保证氧的供应,厌氧型控制氧的供应,以通气量和搅拌速度控制氧 |
pH |
加酸、加碱或缓冲液 |
温度 |
使温度控制在所培养微生物的最适宜温度 |
特别提醒:
①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如细菌的蛋白质含量占细胞干重的60%-80%,酵母菌的占45%-65%,而且它们的生长繁殖速度很快。因此,许多国家就利用淀粉或纤维素的水解液、制糖工业的废液、石化产品等为原料,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做单细胞蛋白。
② 举例说明发酵条件控制不好会出现的问题: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当pH呈酸性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就会生成乙酰谷氨酰胺;当溶氧不足时,生成的代谢产物就会是乳酸或琥珀酸。
③ 产品不同,分离提纯的方法一般也不同。如果产品是菌体,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菌体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如果产品是代谢产物,可采用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提取。(在味精生产过程中,提取出来的谷氨酸要用适量的Na2CO3溶液中和后,再经过过滤、浓缩、离心分离等步骤,才能能制成味精)。
2010新课标高考总复习全案[学生专用]
第三课时
(九) 动物的代谢
1.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 糖代谢
(2) 蛋白质代谢
(3) 脂质代谢
2.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联系
①三大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可以进行相互转化。由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基本相同,故这些中间产物构成了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化的枢纽物质。
②三大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糖类充足时可大量转化为脂肪,但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多余的氨基酸可以转化成糖类或脂肪,但糖类和脂肪只能转化为非必需氨基酸。
③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人体才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
3.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 血糖含量与疾病 正常血糖浓度80~120mg/dL
血糖含量 |
疾病症状 |
治疗(预防)措施 |
<60 mg·dL-1 |
低血糖早期症状 |
口服糖 |
<45 mg·dL-1 |
低血糖晚期症状 |
静脉注射糖 |
>130 mg·dL-1 |
高血糖 |
口服降糖药物 |
>160 mg·dL-1 |
糖尿病、糖尿 |
注射胰岛素 |
(2) 脂质代谢和疾病
疾病名称 |
原因 |
治疗(预防)措施 |
肥胖症 |
供能物质摄人多、消耗少,遗传或内分泌失调 |
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就医治疗 |
高血脂 |
血浆中脂质含量过高 |
合理膳食,控制脂质物质摄入 |
脂肪肝 |
肝功能不好,磷脂等合成减少,脂蛋白合成受阻,使脂肪在肝脏中堆积 |
食用含卵磷脂较多的食物,适当休息 |
(3) 蛋白质缺乏的危害
① 由于蛋白质在人体内不能储存,且人体内的蛋白质每天都要分解一部分,如果每天蛋白质的摄人量不足,会使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足,导致营养不良而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② 蛋白质的缺乏时,血浆蛋白浓度低,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到血浆,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奶粉中蛋白质缺乏时,抗体的合成减少,使婴幼儿的免疫能力降低,导致疾病频发甚至死亡。
(八) 植物的代谢
4. 酶与ATP
(1) 关于酶的正确与错误说法
|
正确说法 |
错误说法 |
产生场所 |
活细胞(不考虑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等) |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
化学本质 |
有机物(大多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
蛋白质 |
作用场所 |
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 |
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
温度影响 |
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变性失活 |
低温和高温均使酶变性失活 |
作用 |
酶只起催化作用 |
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 |
来源 |
生物体内合成 |
有的可来源于食物等 |
(2) 酶的特性: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需要适宜的条件
① 酶的高效性的验证:实验四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见实验专题)
② 酶的专一性的验证:实验五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见实验专题)
③ 酶需要适宜的条件: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等,易受活化剂或抑制剂的影响。在高温、强酸或强碱、重金属盐等引起蛋白质变性的条件下,酶都会丧失活性。相比而言,无机催化剂则不易受影响,如同样加热到100℃,过氧化氢酶早已失去活性,而Fe3+仍可起催化作用。但要注意的是,低温仅是抑制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最适温度以下)酶的活性逐渐增强。
(3) ATP并非新陈代谢唯一的直接能源。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由细胞内ATP提供的,但其他核苷酸的三磷酸酯也可以直接参与生命活动的供能。
5. 单一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因素 |
图像 |
关键点的含义 |
在生产上的应用 |
光照强度 |
|
①
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即是此时的呼吸强度。 ② B点(光补偿点):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③ C点: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合作用的饱和点。 |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对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若要降低光合作用则用有色玻璃)。 |
光合面积 |
|
①
OA段表明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大,光合作用实际量不断增大,A点为光合作用面积的饱和点,随叶面积的增大,光合作用不再增强,原因是有很多叶被遮挡在光补偿点以下。 ② OB段表示干物质量随光合作用增强而增加,而由于A点以后光合作用量不再增加,而叶片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加呼吸量也不断增加(曲线OC),所以干物质积累量不断降低如BD段。 ③ 植物的叶面积指数不能超过D点,若超过D点,植物将入不敷出,无法生活下去。 |
(1)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陡长; (2)合理密植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的一项重要措施。 |
CO2 浓度 |
|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CO2越多,光合作用速率越大,但到A点时,即CO2达到饱和时,就不再增加了。 |
温室栽培植物时适当提高室内CO2的浓度,如释放一定量的干冰或多施有机肥,使根部吸收的CO2增多。 大田生产“正其行,通其风”,即为提高CO2浓度、增加产量 |
温度 |
|
光合作用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一般植物在10℃-35℃下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如AB段(10℃-35℃),随温度的升高光合速率逐渐加强,B点(35℃)以上光合酶活性下降,光合作用开始下降, 50℃左右光合作用几乎完全停止 |
(1)适时播种 (2)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3)植物“午休”现象的原因之一 |
叶龄 |
|
OA段为幼叶,随幼叶的不断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叶内叶绿体不断增多,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断增加。 AB段为壮叶,叶片的面积、叶绿体和叶绿素都处于稳定状态,光合速率也基本稳定。 BC段为老叶,随叶龄的增加,叶片内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也随之下降。 |
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及茎叶蔬菜及时换新叶,都是根据其原理。又可降低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
矿质元素 |
矿质元素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进一步合成许多有机物时所必需的物质。如缺少N,就影响蛋白质(酶)的合成;缺少P就会影响ATP的合成;缺少Mg就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
合理施肥可促进叶片面积增大,提高酶的合成率,从而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
6. 影响植物呼吸速率的因素及相关曲线
(1). 内部因素
① 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
② 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在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
③ 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
(2). 环境因素
① 温度:呼吸作用在最适温度(25℃-35℃)时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则减弱。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而影响呼吸作用强度。
② O2的浓度:O2浓度不仅直接影响呼吸速率,还直接影响细胞呼吸的类型。如右图所示:绿色植物在完全缺氧条件下只进行无氧呼吸,在低氧条件下(浓度为2a%以下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2a%以上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O2的存在对无氧呼吸起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大多数陆生植物根尖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所以大多数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
③ CO2浓度: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据此原理,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增加CO2的浓度也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7. 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 从反应式上追踪元素的来龙去脉
①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②有氧呼吸反应式
(2). 从具体过程中寻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 用图解的形式呈现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8. 有关计算
① 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植物的有关有机物的量:
有机物积累量=光合作用产量+呼吸消耗量
当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均为0时,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
当光照强度为0时,O2的消耗量=CO2的产生量=有氧呼吸强度
② 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生物的有关气体体积:
耗氧量=有氧呼吸CO2产生量
无氧呼吸CO2产生量=CO2总产生量-有氧呼吸CO2产生量(耗氧量);
特别提醒:
①对于绿色植物来说,由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在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光下测定的值为净光合速率,而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②呼吸作用的底物一般是葡萄糖,以葡萄糖作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的O2和释放的CO2的量是相等的,但如果以其他有机物作为呼吸底物时,吸收的O2和释放的CO2的量就不一定相等,在计算时一定要写出正确反应方程式,并且要正确配平后才进行相关的计算。
34. 环境中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和氧。
每种微生物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微生物的生长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超过最适温度后,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会急剧下降,这是由于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等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每种微生物的最适PH不同。当温度超过最适PH范围以后,就会影响酶的活性,细胞膜的稳定性等,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3. 酶活性的调节和酶合成的调节两种方式同时存在,并且密切配合、协调起作用的。
32. 酶活性的调节是一种快速、精细的调节方式。
31. 酶活性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与酶结合,致使酶的结构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当代谢产物与酶脱离时,酶结构就会复原,又恢复原有的活性。
30. 诱导酶的合成与调节,既保证了代谢的需要,又避免了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增强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9. 组成酶是微生物细胞内一直存在的酶,它们的合成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而诱导酶是在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能合成的酶。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