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l8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2.19世纪中叶,一位经济学家骄傲地宣称“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这位经济学家的国籍最有可能是 ( )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英国
11.人们在历史的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遭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遭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10.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9.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8.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株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 )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7.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经济基础
C.主流价值观 D.传统思想
6.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
①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 “夜市”比较繁华,
②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
③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
④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
上述甲同学的阐述中正确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国语·论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
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式
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