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5703  305711  305717  305721  305727  305729  305733  305739  305741  305747  305753  305757  305759  305763  305769  305771  305777  305781  305783  305787  305789  305793  305795  305797  305798  305799  305801  305802  305803  305805  305807  305811  305813  305817  305819  305823  305829  305831  305837  305841  305843  305847  305853  305859  305861  305867  305871  305873  305879  305883  305889  305897  447090 

个性特征是区别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区分文章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个性,就要解放思想,冲破俗套,充分体现健康、独立的人格。这在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表现为取材的不落俗套和对主题的独特把握;在议论类文章的写作中,表现为很有主见而不人云亦云。“有个性”在内容上表现为:不管记叙或议论,都能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或描写有个性的人,或对他人的观点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个性”在语言上表现为:能自然地运用体现个性的词语,有自己的表达风格。有个性表现在文体上表现为:对文体形式有改造有所创新,并能很好地表现内容。如下文:

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

姓名:吴诚信

性别:男亦可,女亦可

年龄:生于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

职业:待定

确诊方法:中西结合

试题详情

5.类比法

   有的陈旧材料,倘若换一个角度,从比喻、类比的角度使用,就会给人以全新之感。如《庖丁解牛》,人们一般都从“熟能生巧”、“遵循规律”的角度去使用。如果从类比角度使用,如将比较容易做到的读完一本书比作杀牛,比较难以做到的读懂一本书比作解牛,提出不能满足于读完一本书,而应象庖丁那样不断追求,以读懂一本书为乐的观点,这样类比角度新奇,令读者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

   如果既善于积累,又善于活用材料,写议论文时何愁无“炊”之“新米”呢?

试题详情

4.“旧瓶装新酒”法

   将旧材料融入新颖、有时代特色的内容或议论,使之产生新的意义与时代气息。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引用了白蛇的故事,对这个流传上千年的老传说,鲁迅在叙述中夹进画龙点睛的议论,巧妙地与现实结合起来,揭露和批判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歌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如此改造,使得旧传说获得了新生命。

试题详情

3.纵向引申和“旁敲侧击”法

   对于一些陈旧的材料,除了上述的运用“反其意用之”外,还可以从纵向引申和横向拓展(旁敲侧击)两个方面去使用,可给人全新的感受。愚公移山的故事老幼皆知,主旨是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精神;如果我们从“搬山”角度横向拓展,从“移山是强攻,搬家是智取”这一旁边角度使用,论述“目标既定,克服困难,走向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的道理;或者用以阐述“经济建设的速度是个政治问题,事关国家存亡的问题,移山精神固然可取,固应发扬,但效益应居首位”的道理,如此无疑会给人以新鲜感。

试题详情

2.“反其意而用之”法

   有的材料,从传统的角度看是这样的意思,从相反的角度却可产生与传统看法截然不同的意思来。其思维形式便是逆向思维。如“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这是《红楼梦》中王夫人形容家景难以维持的话。可是,《人民日报》刊载的《“卖油娘子水梳头”新解》一文,却针砭时弊,别开生面。文章说:“我们有些同志担任‘卖油娘子’之职后,不仅用油梳头,还拿去换姻脂、口红、香水等。娘子丽则丽矣,铺子里的油却少了许多。他们把国家和人民委以的管物之权滥用,或公私不分,或集体私分,或用以拉关系、搞交易……,这种干什么,沾什么,占什么的做法,虽无‘偷’‘抢’之名,其侵占国家财产之实是一样的……。我们还是按照‘卖油娘子水梳头’的精神,严格财经纪律,做到公私分明为好。”在这里王夫人用以形容经济拮据的一句话,竟成了公私分明的思想的形象表述,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试题详情

议论文应努力把现实生活中的最新信息作为论据,而不能总是用那么几个老掉牙的事例。记叙文应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生活中真实而平凡的人和事,写自己的独特经历是最好的。

这要求我们平时多从报刊中,从生活中,从影视作品中多积累素材;特别是要从课文中选事例,这是很容易让阅卷教师青睐的。同时,还应学会善于活用事例。我们知道一则材料的内涵往往是多角度的,但平时大家往往是从同一个角度使用某一则材料,如果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使用,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让人耳目一新。比如:

1.“老调新弹”法

   有的材料,看似老旧,但可以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使之产生新奇的效果。如,《人民日报》刊载的《斯蒂芬逊的远见》一文,引用了斯蒂芬逊首制的蒸汽机车刚刚问世,曾有人驾着马车跟他比赛,并把它远远甩在后头的故事,论述社会主义刚刚脱胎而生,不够完善;要求现在就在多方面赶上发展了二三百年的资本主义,只是苛求,但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一经完善,就一定会把资本主义远远地抛在后面的道理。如此出奇不意的引用和类比,赋予材料时代气息,创造了崭新的意义,给人以全新感受和启迪。

试题详情

3、反弹琵琶--求异

指针对某一观点,思想或其中的某一点,提出相反的、相似的与之矛盾的见解。反过来论一论,往往会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开拓出不落俗套的立意。

例如在1999年高考中,当大多数学生从“记忆移植”这个角度去运笔写作时,有个同学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掉转头来这样写道:

初看到这条关于“记忆”移植的信息,我还觉得挺“遗憾”:要是我有一个这样的机器,那该多好!把鲁迅、凯库勒、陈景润、爱因斯坦再加上语言大师陈寅恪的记忆统统拷贝到我的脑子里,至少在高考考场上我就可以泰然自若,纵情驰骋,稳操胜券了!

然而转念一想,我又有些迷惑:如果把别人的记忆移植到了我的大脑中,那我究竟会变成谁呢?如果这成了现实,我会不会整天在迷茫与困惑中寻找自我呢? 

我不要别人的记忆,即使有一天这真成了现实。做人,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这才是我们所有人该追求的目标! 

我,不要别人的记忆!

“我,不要别人的记忆!”这一立意恰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是那么高明,那么惹眼,一下便赢得了阅卷者的青睐。 

试题详情

2、变故异常--求巧

改变原来的思维角度,根据题目或材料内容的含义,从换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提炼观点,使文章有新的角度、巧的立意。如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有一位考生这样写到:

 读完《毛遂自荐》,且不说毛遂自荐的胆量、见识和辩才如何,单是一同前去的十九位门客的“说”便值得我们沉思。   

《毛遂自荐》中关于十九位门客的言语,仅有三个宇:“先生上。”文中的他们是起村托作用的,读者心目中却是嗤之以鼻。但我以为,三个宇却反映出十九人当说则说的优良品德,他们为毛遂把握时机,当好参谋,关键时刻鼓劲撑腰,比起那些什么都不懂却爱指手画脚的空谈家来,十九人可真是强多了。  

 “毛遂自荐”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要善于抓住机遇,要勇于自荐,艺高人胆大,有胆有识的人才能脱颖而出。此文却是从常人极易忽略的十九人着眼,深入开掘,引申推论,提出了“当说则说”的道理,对嫉贤妒能者是一次极好的教育。 

试题详情

   议论性的高考作文,不能满足于讲一些“明摆着”的道理,要努力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尽可能发现一点其他考生没有发现的东西。就是要善于从寻常的题材中发掘出不同寻常的意蕴来,从人们司空见惯、不以为意的寻常事物中写出独特的见解和新意,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议论文要想“见解创新”必须做到三点:①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不重复别人的观点。②要带着真情实感去发议论、谈感受,不说大话、空话、套话。③见解要新,但绝不能走极端,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若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很容易走向反面。

1、别开生面--求新

一旦执笔临题,我们的大脑就会像一张张开的网,多种感觉、多种见解就会接踵而至,就事论事的,就是论理的,人云亦云的,自出机杼的;貌似有联系其实同而不同的,看似风牛马相及但不同而同的。这时我们要认真辨析,仔细梳理,既要求准,也要尽可能求新。如有一年高考有一考生这样写到:

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叫管仲。他的优点,他的才华,不妨算作“7”,他的缺点也是有的,比如贪财,不妨算作“3”,鲍叔正是看中了管仲的“7”,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大业中一显身手,同时也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这里,鲍叔正是由于懂得任用人才的道理,才获得成功。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在用人问题上还存在不少弊端。而有本领的人,因为这样那样缺点,每每不被重视;而无显著缺点也无显著长处的人,却往往得以高升。像管仲这种奇才,放到今天,未必会被看中,用公式表示就是:0+0>7+(-3)。所以,我们要革除任用人才方面的弊端,要打破人才方面的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文章把没有什么明显缺点也没有什么能力的人比作“0+0”,把才算作“7”,缺点算作“一3”,形象地揭示了有七分优点的人即使有明显的缺点,也要比无显著优点的人可贵的道理。这样立意既新颖生动形象,又切中时弊,令阅卷老师大为赞赏。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