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5747  305755  305761  305765  305771  305773  305777  305783  305785  305791  305797  305801  305803  305807  305813  305815  305821  305825  305827  305831  305833  305837  305839  305841  305842  305843  305845  305846  305847  305849  305851  305855  305857  305861  305863  305867  305873  305875  305881  305885  305887  305891  305897  305903  305905  305911  305915  305917  305923  305927  305933  305941  447090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硝酸的强氧化性。

试题详情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硝酸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重点介绍了硝酸的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作为氮循环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硝酸的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是本课时的重点。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铜跟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强氧化性的认识。硝酸的不稳定性,可从实验室中对硝酸试剂保存用黑塑料袋覆盖来说明,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试知识学以致用。

试题详情

5、布置课外作业:

思考题:哪些物质还可以发生喷泉实验?如果取消喷泉实验装置中插入烧瓶中的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

深入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课时  硝酸

试题详情

4、巩固练习:

通过课堂同步练习,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试题详情

3、课堂小结

再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巩固对氮循环中重要物质的性质掌握。

试题详情

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把学生带入真实的物质世界,加深化学对物质世界作用的认识,增强真实感、亲切感和责任感。接着,围绕氨的性质、应用,依靠实验手段步步深入,在学习氨的知识的同时,巩固实验知识,使两块知识达到同步的巩固和提高。最后,利用氨喷泉实验的知识拓展,通过实验设计,把知识和能力提升到较高层次,让优者享受成功,让弱者发现不足,争取课后有较大的危机感,自觉去补救。

1、氨的性质的教学: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正题。从生活中氨泄露的事故引入,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情景之中,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然后展示氨,对氨进行直观认识,归纳出氨的物理性质。进而演示喷泉实验,结合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明确产生喷泉的“动力”是烧瓶内外有一定的压强差,继而设置新的情景:在新的装置中如何形成喷泉?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再让学生参与演示氨与浓酸的实验,得出氨可与酸反应的结论,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然后分析氨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判断出氨具有还原性这一性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分析实验,及对氨中氮元素化合价的分析,学生自己归纳整理氨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回答开始时提出的有关氨泄露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卫生检疫部门对肉新鲜程度的判断方法,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学有所用。

最后,介绍有关氨的化学史,使学生对氨和铵盐有客观的认识。

试题详情

5、思考题:哪些物质还可以发生喷泉实验?如果取消喷泉实验装置中插入烧瓶中的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提示:气体的体积受外界因素(压强、温度)影响

试题详情

4、(1) 用左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          

          

 (2) 右图为化学教学中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判断下列组合中能否形成喷泉?(    )(变换试剂)

A、HCl和H2O

B、O2和H2O

C、CO2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3)如果只提供如下图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变换装置)

 

 

☆拓展探究

试题详情

3、简述下列实验的现象,说明其理由。

            

  现象:

原因:

☆提高练习

试题详情

2、归纳氨的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①氨气溶于水;

 ②氨气与浓盐酸 ;

③氨的催化氧化;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