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5934  305942  305948  305952  305958  305960  305964  305970  305972  305978  305984  305988  305990  305994  306000  306002  306008  306012  306014  306018  306020  306024  306026  306028  306029  306030  306032  306033  306034  306036  306038  306042  306044  306048  306050  306054  306060  306062  306068  306072  306074  306078  306084  306090  306092  306098  306102  306104  306110  306114  306120  306128  447090 

6.对于向量,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5.在的图象相同的函数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4.在ΔABC中,B=450,则A等于(   )

A.600                         B.750                         C.150或750         D.750或1050

试题详情

3.已知向量,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2.若的夹角为(   )

A.300             B.450                         C.1350                 D.1500

试题详情

1.(   )

A.           B.            C.             D.

试题详情

2.命题前瞻:在2010年的高考命题中对于本专题的考点将会出现三大变化:(1)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将会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试题的灵活性,强调语言的变通性。(2)由客观性试题为主转向主观性试题为主。到目前为止,本专题只出过一道简答题,估计在2010年的高考中会用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为依据来命题,主观性试题将会成为命题人的兴奋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现实问题的需要。(3)由显性直观性试题转向隐性思辨性试题。过去由于采用旧教材,大多采用的试题是显性直观性试题。随着新教材的大力推广,综合能力测试的全面铺开,政治试题往往涵盖在文学材料、数字语言、图表漫画之中,因而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有关情景切入高考政治命题将会是2010年高考中综合能力测试的必然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在2010年的备考中我们要过多关注:财政的作用(联系时政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些将可能成为命题者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试题详情

1.学法指导:(1)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所以,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复习“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部分的知识要重视从“效率与公平”入手,理解目前肥培政策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深刻含义和现实生活中国家采取的具体措施。(2)国家财政对于保障人们生活,保证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复习“国家收入的分配”这一部分内容要围绕“财政”这一核心问题,弄清财政的不必要性、主要来源和作用。并结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加以理解。

试题详情

 误区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误区二: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注意: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则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误区三:财政收支平衡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

 注意: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人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误区四:国家预算就是中央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计划。

 注意: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误区五:在国家财政预算与决算中,财政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

 注意: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

 误区六:财政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注意:过多的财政收入,会影响企业和个人收入,并最终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反之亦然。

 误区七: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和以往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注意:所有的税收都是取之于民,但只有社会主义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劳动人民。

 误区八: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中国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注意:要注意区分纳税人和征税对象,所述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其征税对象是个人所得额。

 [真题再现]

 [例1](2008·江苏卷)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答案解析]A 本题以企业过分压低劳动报酬为背景,考查分配原则这一考点,属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强调的是公平对效率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主旨无关。

 [名师点睛]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十七大报告对其进行了最新的论述,特别注意强调公平,关注民生,因此在复习时,要侧重于公平问题。

 [例2](2008·海南卷)在我国,中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原为33%,外资企业一般享受15%或更低的优惠税率。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我国境内的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这一政策调整将( )

 ①有助于改善外商投资结构 ②提高外资企业管理水平

 ③提高中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④促进中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解析]C 调整我国境内的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有利于促进中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税率的统一,使外资无优惠政策可言,这有助于改善外商投资结构,故①④符合题意;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不具有提高外资企业管理水平和提高中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名师点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相关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复习时要着重分析这些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例3](2009·广州调研)材料1:据报道,广东研发投入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国外技术依存度在70%以上。珠三角产品以贴牌加工生产为主,出口占70%以上。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众多中小企业的订单急剧减少,2008年11 月广东出口贸易零增长,进入了发展的“寒冬”。

 材料2:近年来,广东中小企业贷款在总贷款的余额中只占20%左右,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老板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只有10%,初、高中水平的人居多。

 材料3:面对中小企业的困境,广东省政府频频出招:省财政安排16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中有10亿元重点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贷款贴息或补助;落实国家自2009年1月1日起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为企业减少税负将达130亿左右。省财政出资10亿元,建立省级再担保公司,广东商业银行大面积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

 材料4:广东省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8%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80%的流动人口、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都在中小企业实现就业。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1、2,分析导致中小企业进入发展“寒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3、4,说明广东省政府为什么要帮助中小企业走过“寒冬”,目前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手段?

 (3)请你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帮助中小企业家分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思路解析]对于第一问,结合材料1、2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第二问考查政府帮助企业走过“寒冬”的原因,以及政府采用的宏观调控手段,要结合企业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财政、货币政策等内容进行回答。第三问考查企业转型发展的出路,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知识点进行回答。

 [答案要点](1)①缺少品牌,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②外需减少。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口萎缩。③贷款困难,资金短缺。④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

 (2)①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发展中小企业能拉动经济增长;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其健康发展能促进就业,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起了重要作用。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发挥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的作用。在广东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省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和技术改造,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广东省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评分意见:若考生从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的角度回答:“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样给分。

 (3)确保企业顺利发展的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评分意见:考生若答 “创建自有品牌,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发展的质量。”同样给分。若答“加大研发投入、拥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坚持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可加分。

 [名师点睛]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如何转型,政府如何应对,是目前各国共同面对的一个焦点问题,复习备考时,应结合企业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复习。

试题详情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原因

 (1)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现实性: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⑷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1)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意义:①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3.我国的分配原则

 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如何贯彻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

 ⑴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⑵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⑶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公平,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财政与财政收入的构成

 ⑴含义: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⑵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5.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⑴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⑵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⑶分配政策的影响: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②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6.财政的作用:(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的作用。

 7.税收及其特征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①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②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