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6682  306690  306696  306700  306706  306708  306712  306718  306720  306726  306732  306736  306738  306742  306748  306750  306756  306760  306762  306766  306768  306772  306774  306776  306777  306778  306780  306781  306782  306784  306786  306790  306792  306796  306798  306802  306808  306810  306816  306820  306822  306826  306832  306838  306840  306846  306850  306852  306858  306862  306868  306876  447090 

1.依照,根据。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试题详情

13.[因]

试题详情

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把……作为或制成。

铸以为金人十二。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试题详情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试题详情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试题详情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试题详情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试题详情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试题详情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试题详情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