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6875  306883  306889  306893  306899  306901  306905  306911  306913  306919  306925  306929  306931  306935  306941  306943  306949  306953  306955  306959  306961  306965  306967  306969  306970  306971  306973  306974  306975  306977  306979  306983  306985  306989  306991  306995  307001  307003  307009  307013  307015  307019  307025  307031  307033  307039  307043  307045  307051  307055  307061  307069  447090 

9.已知函数处取极值,则

于                  (   )

A.5    B.4    C.3    D.2   

试题详情

8.右图是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该算法输出的结果是(   )

    A.        B.  

    C.     D.

试题详情

7.某校对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体检,现将高三男生的

体重(单位:㎏)数据进行整理后分为五组,并

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根据一般标准,

高三男生的体重超过65㎏属于偏胖,低于55㎏

属于偏瘦.已知图中从左到右第一、第三、第四、

第五小组的频率分别为0.25、0.20、0.10、0.05,

第二小组的频数为400,则该校高三年级的男生

总数和体重正常的频率分别为    (   )

    A.1000,0.70      B.800,0.70    

    C.800,0.60    D.1000,0.60

试题详情

6.设P为曲线C上的点,且曲线C在点P处切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则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   )

A. B.   C.    D.

试题详情

5.若,则        (   )

A.        B.  

C.        D.

试题详情

4.如右图是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盒子展开后的平面图,ABC

展开图上的三点,则在正方体盒子中,∠ABC的值为 (   )

    A.180°    B.120°   

    C.60° D.45°

试题详情

3.的值为         (   )

    A.     B.      C.     D.

试题详情

2.在等比数列{an}中,a2=8,a5=64,则公比q为       (   )

A.4    B.3    C. 2   D.8

试题详情

1.设a是实数,且是实数,则a等于     (   )

    A.1       B.      C.      D.2

试题详情

(课件投影):(一)、有人在解释细胞膜时,把它与窗纱进行类比:窗纱能把昆虫挡在外面,同时窗纱上的小洞又能让空气进出。你认为这样类比有什么合理之处,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要求: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集思广益,将答案归纳整合后,选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实录:这道题是开放性习题,同学们在讨论时,不但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与窗纱进行了分析,还从是否有生命,对于控制物质的进出有何不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全面细致)。

(课件投影):把细胞膜与窗纱进行类比,合理之处是说明细胞膜与窗纱一样具有允许一些物质出入,阻挡其他物质出入的作用。这样的类比也有不妥当的地方。例如,窗纱是一种简单的刚性结构,功能较单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复杂的多。

(课件投影):(二)、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亚甲基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你能解释“染色排除法”的原理吗?提示:从细胞膜的功能上来分析问题

要求: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在小组内展示。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细胞膜功能的掌握情况)。

(简要实录:学生经过自己思考,顺利将问题解决,感觉掌握的比较好)。

(课件投影):“染色排除法”利用了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亚甲基蓝染色剂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而死的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细胞的功能,所以亚甲基蓝染色剂能够进入死细胞内,使其被染色。

课后反思:

准备这节课是生物备课组集体备课,大家在研究这节课时,发现课本上是将知识直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依据课本来学习这节课,很容易成为“满堂教”的课堂,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以《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为理论指导。遵循“观察-思维-迁移”的认知规律,大胆设计探究问题,让课本内容在形式上彻底改头换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生的“满堂学”。

第一次上这节课时,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一是课本上安排了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我担心学生以前做的实验不多,如果交给学生来完成这个实验,会耽误课堂时间,导致学习内容无法继续进行,所以我用课件将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投影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是不是明白了,掌握了;二是我设计的导向性信息比较多,学生没有充分时间讨论,完成的不好;三是有些导向性信息设计的高度没把握好,部分学生感觉难。 整节课下来,表面上是学生在“满堂学”,实际上真正学习的学生不多,真正学到的知识更少,这样的课堂最后只能是“热热闹闹一场空”。在课后讨论解决方案时,提出制备细胞膜的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做,不应该一带而过;关于导向性信息的设置,紧紧围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开展;将导向性信息的阶梯设置的低些,争取让全班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次上课时,我将实验中所涉及到的材料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现象描述都交由学生完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还是有些担心的,可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能力让我惊叹,不但相应的探究活动顺利完成;更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在制备细胞膜时,从材料选择、实验原理到实验步骤都完成的很好;在过程实施中,小组内同学配合默契,操作规范,实验效果明显;实验现象描述准确。在对导向性信息的回答上学生们都踊跃发言,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都站起来回答问题,并且回答的很好。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我深深体会到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精髓所在: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

不足: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答出了一些不得要领甚至是错误的答案。面对这种情况,我没能及时给予鼓励,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同学们不论是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制定方案、还是表达和交流各个阶段的行为表现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作为教师要想尽办法鼓励学生,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才能真正被激活。

这节课最后取得的圆满成功,我深深意识到:学生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在学习中使学生五官并用,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学习。学贵善思,学贵善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具有“志远、德高、才智、健康”素质的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