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习提问,本文所写到的几个重要事件。
①徐锡麟被杀,“同乡会”争执。
②绣花鞋事件,让座风波。
③“报馆案风波”。
④范爱农之死。
3、鲁迅和爱农不同人生结局。
2、理解把握范爱农性格特点。
范爱农之死----------社会根源
徐锡麟被杀--------(政治上)-----凶狠残暴
绣花鞋事件,让座风波---(思想上)-----根深蒂固
(为下文作铺垫)
(范爱农)向往-参加-绝望-(殉道)
报馆案风波----------------辛亥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投机-收买-镇压-窃取 (必然性)
(为爱农之死张本)
(鲁迅)惊闻噩耗-写诗悼念-挂念妻女
绍兴诀别------------------范爱农之死
(爱农)困顿漂泊-期盼来信-醉酒落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情感线索的变化。
1、读鲁迅“哀范爱农”诗三首,体会先生对爱农的真挚感情。
这里我们再看两个例子:
①(爱农)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②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在此我们可以将革命前和革命后的范爱农做一个分析。徐锡麟起义失败后,满清当局通电缉捕爱农,回国后受到了监视。革命失败后,他的境遇确实没有改变,甚至不如已甚。造成他这种结局除了因辛亥革命失败给爱农造成心理创伤外,即是封建势力对他的孤立和迫害以及周围人对他的隔膜和不理解。
再看例②中的后一句话,孤独的范爱农,没有朋友,“很少和人们来往”,也就“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最终连青年们也将他抛却了。课文的旁边有一句批注:“爱农有‘笑话’好讲吗?”独说爱农,自无“笑话“可讲,如果将他与辛亥革命联系起来,那就不仅有了“笑话”,而且是莫大的嘲讽。我清楚地记得钱理群先生的一句话:
“带着极大的屈辱,竭诚奉献了一切,却被为之牺牲的年轻一代,以至整个社会无情地抛弃和放逐。”(《与鲁迅相遇》285页。三联书店,2003年8月)
这话是在写鲁迅,我以为更适于范爱农。范爱农死了,死在了辛亥革命之次年。范爱农是一个革命者,与鲁迅一样是一个精神战士,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的死,是他对腐朽社会强烈不屈的抗争,也是他作为一个精神战士对辛亥革命的生命的薄奠。
1、看几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主要是写“爱农之死”,借以抒发了作者思念哀悼之情。(主要是让学生通读,感悟)
3、分析作者全景式艺术地表现辛亥革命的过程。
①满眼是白旗。-----内骨子是依旧的------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光复后的绍兴,没有丝毫变化。“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可以结合下文的原本是“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来理解,“闲汉”指封建地主阶级,和“新近的革命党”,都指那些投机革命的人。他们革命的目的动机不纯,就如同阿Q革命一样,目的就在于“发财”和“讨老婆”。辛亥革命的局限就此窥见一斑。
②我即刻到报馆去问这事的真假。都是真的。略说了几句不该收他钱的话,一个名为会计的便不高兴了,质问我道:--?
“报馆为什么不收股本?”?
“这不是股本……”?
“不是股本是什么?”?
分析:结合上下文,分析股本的实质是什么。这里“股本”的实质是收买。年轻的革命者看到了王金发他们“不行”,殊不知,此时的王金发政府已经变质变味了。但青年却错误地将自己和王金发之关系认同为雇工与雇主的关系,将这种对革命的收买,理解为股本,这是本质认识上的错误。
③齐读“报馆案是我到南京后两三个星期了结的”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报馆案风波”的实质。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报馆被捣毁,德清被刺伤。反动政府在镇压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落在了“孔教会会长傅力臣”之类的手中。这是写封建地主阶级窃取革命果实。鲁迅先生用文学的笔法,意在阐明这样一个命题:辛亥革命不过是一场革命者自取其辱的游戏。
将以上分析做一归纳,不难看出,作者对辛亥革命过程的全景描绘:(封建阶级)投机革命--收买革命--镇压革命--窃取革命果实。稍微懂得一点辛亥革命历史的人,都会惊叹先生的高潮和卓绝的艺术笔力。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