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7677  307685  307691  307695  307701  307703  307707  307713  307715  307721  307727  307731  307733  307737  307743  307745  307751  307755  307757  307761  307763  307767  307769  307771  307772  307773  307775  307776  307777  307779  307781  307785  307787  307791  307793  307797  307803  307805  307811  307815  307817  307821  307827  307833  307835  307841  307845  307847  307853  307857  307863  307871  447090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试题详情

第三课时

试题详情

6、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试题详情

5、古今异义词辨析。

古:一般的人

众人

今:许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小学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试题详情

4、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风尚)

吾师道也      (道理)

师道之不复     (风尚)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试题详情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试题详情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     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      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讽刺语气

试题详情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试题详情

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试题详情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