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7678  307686  307692  307696  307702  307704  307708  307714  307716  307722  307728  307732  307734  307738  307744  307746  307752  307756  307758  307762  307764  307768  307770  307772  307773  307774  307776  307777  307778  307780  307782  307786  307788  307792  307794  307798  307804  307806  307812  307816  307818  307822  307828  307834  307836  307842  307846  307848  307854  307858  307864  307872  447090 

2.正反对比的论证。

自读程序

试题详情

1.本文思想观点。

试题详情

3.背诵全文。

学习侧重点

试题详情

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试题详情

板书设计

破 正  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

立 反  士大夫耻学于师  (反面现象)     (破)

结 对  (三层对比)

合 比  孔子从师的言行  (正面实例)     (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

《师说》教案3

自读要求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试题详情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

提倡尊师重道

写作目的

推进古文运动

试题详情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试题详情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试题详情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试题详情

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