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4分)材料一
我国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度 |
城市居民 |
农村居民 |
2003年 |
8472元 |
2622元 |
2004年 |
9422元 |
2936元 |
2005年 |
10493元 |
3255元 |
2008年第一季度 |
4386元 |
1494元 |
材料二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统计显示:中国富有群体持有的现金水平很高,约占他们个人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大约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而在这些富有的群体内部,又有大约70﹪的财富掌握在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手中。地区收入差异更加明显:上海市的人均年收入是西部落后地区的10倍以上。社会财富分配的悬殊过大,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材料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讲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请以“我国居民收入不平衡、贫富差距严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为课题,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
(1)你准备通过哪些渠道搜集资料,开展此课的研究?(2分)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请指出收入差距拉大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4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国家应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公平。(8分)
28.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指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十项措施。
联系上述材料,说明国家财政是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12分)
27.(12分) 2009年2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广“家电下乡”工程,这是一项针对农村消费者定向研发、生产、销售指定家电产品,并由政府财政部门给予一定资金补贴的惠民工程。据测算,如果连续四年在全国农村对农民需求量大的家电产品实施“家电下乡”,可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近4.8亿台,累计拉动消费9200亿元,可望缓解家电出口不旺带来的冲击。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说明政府为什么要推进“家电下乡”工程?(12分)
26. (12分)材料一: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分布情况
从事农业的劳动力 |
乡镇企业工作人员 |
进城务工人员 |
农村剩余劳动力 |
3.04% |
1.28% |
0.85% |
1.3% |
材料二:200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886万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4亿左右,劳动人口增加到8.6亿以上。
(1)上述两材料共同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3分)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请你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9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5. 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风暴已经震动全球经济,受其影响,印度经济神话破灭,股票和房地产面临崩溃;冰岛面临“国家破产”危险----中国股市2008年整个10月份跌幅高达24%,创了14年来的最大月跌幅。上述材料说明( )
A. 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只是挑战
C.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
D.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面前机遇大于挑战
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24.之所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是因为( )
A.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一种新格局
B.我国“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C.我国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引进来”为主
23.近年来,我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赢得了国际赞誉。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说明( )
A.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B.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C.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
D.“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种田不用交公粮,没钱也能上学堂,千元以下有低保,生了大病党来帮。”这首歌谣表明( )
A. 我国社会救助网络遍及城乡 B.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观
C. 我国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D. 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中国政府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扩大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回答23,24题。
2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国家这样做有利于( )
A.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中心 B.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D.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