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
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
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 ③运力更大; ④费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②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
④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⑤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五)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①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海南)
②沿海开放城市:福建的福州。
③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
5、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
(1)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
政治环境: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原因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等运动) 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
2.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一)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概况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投资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原因: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3)代表: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南张北周,荣氏兄弟”)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
(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评价:
①合理性:在农业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是必要的,它在稳定小农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国家赋役摊派、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②弊端: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
①含义:明清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②影响: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①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②实质:雇佣关系
③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
④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清王朝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