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据此完成13-14题。
13.热雨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
A.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
B.东南亚、非洲、南美洲
C.亚欧大陆北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
D.太平洋诸岛、西印度群岛、马达加斯加岛
14.热带雨林是:①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②“地球之肺” ③“地球之肾” ④最古老的生物群落 ⑤仅属于当地国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12.交通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①释放氧气、吸烟滞尘 ②降噪隔音、减轻污染
③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④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⑤划分车道,隔离交通
⑥提神醒脑、减少事故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
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267万平方千米,并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据此回答10-11题。
10.我国草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温带地区气温升高,蒸发旺盛
B.人们的过量垦植、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C.冬季风影响的势力增强,影响的范围扩大
D.扬尘和沙尘暴天气的频繁多发
11.防治荒漠化土地的措施主要有: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据此完成8-9题。
8.土地荒漠化包括:①土地沙漠化 ②石质荒漠化 ③次生盐渍化 ④土地污染 ⑤水土流失 ⑥沙尘暴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
9.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有:①干旱地区 ②半干旱地区 ③半湿润地区 ④热带地区 ⑤两极地区 ⑥草原牧区 ⑦高山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⑥⑦ C.①③⑤⑦ D.①②③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5-7题。
项目 (年) |
森林 覆盖率 (%) |
耕地 面积 km2 |
年降 水量 mm |
气温 年较差 ℃ |
河水 含沙量 % |
水旱 灾害 次 |
粮食 单产 斤/亩 |
粮食 总产 亿斤 |
1965 |
19 |
333 |
420 |
38 |
10 |
0 |
410 |
20.5 |
1987 |
10 |
478 |
350 |
42 |
35 |
2 |
300 |
18.0 |
5.要对该地区森林覆盖情况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 B.GPS C.RS D.人工科考
6.通过以上技术,除了对森林覆盖情况能够进行宏观监控外,还可以直接观测
A.耕地面积的变化 B.年降水量 C.气温年较差 D.粮食亩产情况
7.如果对该地区1987年与1997年森林覆盖率与耕地面积图层进行对比分析,能够
A.计算河流含沙量的变化 B.了解该地区土地利用情况
C.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
读下图,回答2-4题。
① ② ③ ④
2.图序与区域搭配正确的是
A.①东北平原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南部沿海地区 ④黄河中下游地区
B.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南部沿海地区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 ④东北平原
C.①南部沿海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东北平原 ④长江中下游地区
D.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东北平原 ④南部沿海地区
3.图中①、②两地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差异 B.热量的差异 C.水分的差异 D.土壤的差异
4.①、②两地都有棉花种植,两地相比,②地的优势气候条件主要是
A.春季多雨,利于棉苗的生长 B.夏季多雨,利于棉花的生长
C.秋季“秋高气爽”,利于棉花的收获 D.春季降水少,利于棉苗生长
1.区域具备的特征有: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行政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3.(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代表哪个派别?(2分),他们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1分)
(2)材料3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请举例说明。(2分)
(4)并据以上材料,请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3分)
32.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所处水平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⑵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期(1840年以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原因。(6分)
⑶)你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31.( )(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