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8156  308164  308170  308174  308180  308182  308186  308192  308194  308200  308206  308210  308212  308216  308222  308224  308230  308234  308236  308240  308242  308246  308248  308250  308251  308252  308254  308255  308256  308258  308260  308264  308266  308270  308272  308276  308282  308284  308290  308294  308296  308300  308306  308312  308314  308320  308324  308326  308332  308336  308342  308350  447090 

9. 如果数列对任意满足,且,那么等于

 A  1024     B.512     C. 510       D. .256

试题详情

8.已知直线y=x+1与曲线相切,则α的值为(   )

A  1       B   2      C     -1     D   -2

试题详情

7.  (   )

   A.    B.     C.     D.

试题详情

6.数列对任意满足,且,则等于(  )

 A. 30     B. 32      C. 24       D. 27

试题详情

5.函数的图象的两条相邻对称轴间的距离为

A.  B.  C.  D.

试题详情

4.设函数的取值范围为(    ) 

   A.(-1,1)  B.(-1,+∞)  C. D.

试题详情

3.已知直线()与圆x2+y2=1相切,则三条边长分别为的三角形(  )

A  是锐角三角形   B 是直角三角形   C 是钝角三角形  D 不存在

试题详情

2.若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则的值是                               

A.  B.  C.1   D.2

试题详情

1.已知向量平行,则m等于(   )

   A.-2  B.2   C.- D.

试题详情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

针对命题作文题,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见“探究寓意法”)双关义、特指义等。(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3)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除诗歌外)都可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我们运用以上方法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当然,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远不止这六种,有待广大同仁进一步探讨,随着高考命题作文题的不断变化和出新,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采取应对之策,才能与“时”俱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