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分)
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表所示,其中丁所处的主族序数是其周期序数的三倍,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
(2)原子半径:甲 丁(填“>”或“<”)。
(3)乙与戊组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其中化学键的类型是
(填“极性”或“非极性”)共价键。
(4)元素的非金属性:甲 丙(填“>”或“<”),下列事实能说明该结论的是 。
a.丙的氢化物稳定,甲的氢化物不稳定
b.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甲的是弱酸
c.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易溶于水,甲的难溶
(5)甲与戊形成的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3.(8分)
用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配制3 mol/L的稀硫酸100 mL。配制操作可分解成如下几步:
A.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B.用少量蒸馏水洗涤 2~3次,将溶液注入容量瓶;
C.将冷却至室温的稀硫酸注入 中;
D.根据计算,用量筒取 mL浓硫酸;
E.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F.盖上容量瓶塞子,振荡,摇匀;
G.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 ;
H.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滴加蒸馏水,使液面接近刻度线。
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上述填空。
(2)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D→ → → → →G→F。
(3)由于错误操作,会使所配稀硫酸浓度偏小的是 (填写编号)。
a.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读数时仰视
b.容量瓶中有少许蒸馏水
c.转移溶液过程中有液体外溅
22.(8分)
合成氨工业对化学和国防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室欲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固定装置略去)制备并收集氨气。
①请在图中烧瓶内绘出导管所缺部分。
②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为吸收多余的氨气,烧杯中的试剂是 。
(2)氨有很多重要性质。
①将酚酞溶液滴加到氨水中溶液呈红色,其原因是 。
②管道工人曾经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如出现白烟,说明有氯气泄露,同时还有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8的气体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写出氨的两种用途 。
21.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已知:
①
②
③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的CH4参加反应,反应①②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B.
C.0.2 mol CH4还原NO2至N2,且生成H2O(g)放出的热量为173.4kJ
D.若用4.48 L(标准状况)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转移电子1.60mol
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共58分)
20.元素X的单质及X与Y形成的化合物能按下图所示的关系发生转化。则X为
A.当时,X可能是C B.当时,X可能是Al
C.当时,X可能是S D.当时,X可能是Na
19.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A(?)+B(g) C(g)+2D(g)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则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正反应是吸热反应,且A不是气态
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且A是气态
C.加入少量C,物质A的转化率增大
D.改变压强对该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18.已知:,下列各组实验中最先出现浑浊的是
实验 |
反应温度/℃ |
溶液 |
稀 |
|
||
|
|
|
|
|
||
A |
25 |
5 |
0.1 |
10 |
0.1 |
5 |
B |
25 |
5 |
0.2 |
5 |
0.2 |
10 |
C |
35 |
5 |
0.1 |
10 |
0.1 |
5 |
D |
35 |
5 |
0.2 |
5 |
0.2 |
10 |
17.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19.7 |
8.7 |
23.6 |
0.4 |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
17.4 |
2 |
3.6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为产物
B.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
C.此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若A、C的摩尔质量之比为97:108,则A、C的计量数之比为1:2
16.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D.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15.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L l mol/L醋酸溶液中含有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2.24 L NH3含电子总数为NA
C.常温常压下,1 mol氩气含有的原子数为2NA
D.一定条件下,24.5 L氯气中所含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不可能为N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