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措施:
(1)目的: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
(2)内容: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建立咨议会;
地方: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认识:国务会议、咨议会在形式上看有仿效欧美国家的一面,但却由自己的儿子担任议长,仍是维护其专制集权的实质。)
(3)影响:穆罕默德·阿里垄断了国家政权;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文化措施:用西方教育体制取代传统教育
(1)措施:
①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
②选派大批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
③印刷出版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翻译欧美著作,并创办阿拉伯文报纸。
(2)影响:推动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埃及培养了自己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等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埃及教育的近代化)
3、军事改革: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1)措施:
①废除雇佣制,实行征兵制;
②按照法国模式组织训练军队;
③建立军事学校,从法国等西欧国家请来教官,为埃及培养新型军官;
④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2)影响:使埃及逐渐成为地中海东部海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走上了对外穷兵黩武的扩张道路。
该目内容可用表格进行归纳,便于学生掌握:
政治 |
1、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 2、削弱了宗教长老阶层的势力 |
巩固了国家政权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
3、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设立中央机构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实质维护其封建专制集权 |
|
文化 |
1、创办学校,外聘专家 2、选派留学生 3、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 4、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 |
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自己培养了各类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 |
军事 |
1、实行征兵制 2、加强训练军队 3、建军校培养军官 4、装备先进武器 |
使得埃及的军事实力空前提高,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
[合作探究]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内容进行比较
教学构思:首先要明确改革性质的一致性。其次,两者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内容的不谋而合,究其原因是因为地处亚非的中国和埃及同样面临着共同的使命,即富国强兵,都希望通过改革“师夷长技以自强”。如具体到,为什么两国都会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发展民用企业呢?显然重点发展军事工业是基于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背景,必须首先壮大军事力量,才能巩固统治。而在军事工业发展过程中又遇到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发展民用工业才会有出路。第三,还应看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的推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
比较实例: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比较
|
相同点 |
不同点 |
背景 |
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 |
埃及处于长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 |
目的 |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还为了对外扩张 |
推动者 |
|
埃及由最高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进行; 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的推动 |
内容 |
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更全面,涉及到政治,农业,土地和赋税各个方面 |
结果及原因 |
失败,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政权的封建性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还有列强的插手和干涉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 |
性质 |
有利于近代化的封建改革 |
|
意义 |
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经济、军事实力得到增强,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成效更大 |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穆罕默德·阿里是如何巩固政权的。
参考答案提示:穆罕默德·阿里颁布法令,没收了一些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马木路克不服,发动叛乱,穆罕默德趁机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从此,统治埃及几百年的马木路克从埃及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后来,他颁布法令,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宗教长老阶层对宗教地产改革不满,穆罕默德·阿里联合人民,打击长老阶层,埃及长老的势力由此削弱,从而,巩固了政权。
2、穆罕默德·阿里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提示: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种植品种和面积,重要的经济作物实施国家专卖制度,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工业: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
⊙学习延伸:
(略)
第3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后果
★课标要求
认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
3、商业和贸易:
原因:工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表现:①开罗等城市的商业日趋兴旺;
②亚历山大成为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中心。
影响:促进了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参见《资料回放》)
2、工业:
措施:(1)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带动民用工业发展,初步建立埃及的民族工业。
表现:①从西欧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如建兵工厂和亚历山大造船厂;
[资料回放]1834年,法国元帅马尔蒙参观了亚历山大造船厂,他在访问记中写道:“这个厂建立不到六年,就造了十艘主力舰。每艘备有百门大炮,其中七艘已在海上游弋,另外三搜即将下水……埃及是一个没有木材、铁矿和铜矿的国家,是一个缺乏训练有素的工人和水手的国家。正是在这个国家里,建成了造船厂,并在短期内把海军扩展到如此惊人的地步。”
②军工带动民用,如1816年建第一家纺织厂,埃及生产的棉麻布匹、呢绒、丝绸畅销阿拉伯世界。
(2)对手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管理,产品由政府直接调配使用。
影响: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
|
措 施 |
影 响 |
经济 |
农业 |
1、改革土地制度: 逐步废除包税制,没收违规宗教地产, 改革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
消除了马木路克和宗教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 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
2、兴修水利 3、推广改良农具 4、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 |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改革奠定经济基础 |
||
工业 |
1、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 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2、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 |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强大,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
|
商业 |
工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原因),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表现) |
分析:
1、农业方面:
(1)改革土地制度:
措施:①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
引导学生回顾“包税制”和“马木路克”两个历史概念,再指出当时包税权实际上由马木路克掌握,这样马木路克通过包税权控制了埃及土地和农民,也从经济和政治上严重威胁了中央,这样,改革首先从改革包税制开始,而包税制的改革势必会损害马木路克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穆罕默德·阿里并没退缩,而是趁机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没收了他们的土地。
[备课资料]阿里的“鸿门宴”
1811年,阿里邀请开罗附近的马木鲁克大小头领及其随从470人前往萨拉丁城堡出席宴会。平素骄横惯了的马木鲁克头领根本不会想到阿里敢把他们怎么样,因此他们只带了少数随从,肆无忌惮地前来赴宴。宴会结束后,早有准备的阿里立即对疏于防范的马木鲁克首领发动突然袭击。通向大门有一段石头垒成的高墙,前面是狭窄的下坡石阶小道,当马木鲁克们经过此处时,阿里军队突然从高墙上推下无数块大石头,把他们砸得抱头鼠窜,与此同时,密集的子弹又毫不留情地雨点般飞过来,结果只有一人漏网,其余的全部被歼。紧接着,阿里在全国展开大搜捕,一共消灭了1000多人,残余分子或仓皇逃窜各地,或就地宣誓效忠阿里。至此,统治埃及达500年之久的马木鲁克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不复存在。
②没收违规的宗教地产,打击宗教势力;
原因:宗教长老阶层是埃及特权阶层,他们在推翻马木路克统治,反对英法殖民统治和穆罕默德阿里上台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势力日益膨胀。长老阶层原来就有许多宗教地产,又夺得了许多马木路克的土地,逐渐成为骄奢淫逸的封建主,引起人民不满,对阿里政权也构成威胁。
内容:1809年法令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对宗教地产的证件重新查验,把那些没有地契或地契不合规格的宗教地产收归国有。接着开展土地普查,没收了许多违规的宗教地产。
影响:这些措施打击了宗教势力,削弱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
[备课资料]长老阶层
① 长老的含义:这里所谓的“长老”指的是伊斯兰教长老,是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称谓,是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的尊称。不同时代、不同教派互有差异。约始自11世纪,原为荣誉称号,后为国家任命的最高教职。
② 长老阶层则是拥有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的这一部分人,他们自成系统,不从政府领取薪俸,而以当地的宗教产业为生。在土耳其人统治的数百年间,宗教田产逐渐增多,而且部分长老成为包税人。长老阶层在十八世纪埃及社会中,是最活跃、最富裕的社会阶层之一,在埃及人民中间处于“领导”地位,并在马木路克执政期间和法国人统治时期,在政治上起了显著有益于人民的作用。19世纪初,这个阶层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正是这些长老,在拥立穆罕默德·阿里一事中起了最大作用;也正是这些长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穆罕默德·阿里扫清执政初期所遇的重重障碍,毫无疑问,长老通过这些行动,自己的政治势力也有很大发展,在1806-1807年这段时间里,阿里还没有流露出对长老们的不满情绪,但他又不愿看到长老势力的日益壮大。阿里在感到羽翼丰满后,于1809年颁布法令,削弱长老势力,1813年,政府通过丈量土地又没收了许多超过证件规定的宗教地产。从此,长老阶层的地位江河日下,不再是政治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③废除包税制,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由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的土地到正式废除包税制,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国家逐步掌握了土地。再将土地分配或分租,既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赋税制度的改革,将各种捐税折合为单一的土地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改革承认了土地占有者的转让和抵押权,实质就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制。
影响:穆罕默德·阿里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水利灌溉:兴修水利,开挖新运河,加固与修筑堤坝。
表现:修建马哈茂德运河把尼罗河水引到亚历山大附近,使尼罗河三角洲的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作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上土地制度和税收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作物产量得到增加。
(3)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表现:发展棉花等经济作物,培植优质长纤维棉花。
作用:棉花等经济作物出口欧洲赚外汇,提高农业效益,为改革奠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改革内容、过程分析,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2、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位有作为的改革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改革会有阻力,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关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难点:埃如何从改革的内容分析改革的性质并概括其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教材分“改革土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及“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三目叙述。又通过一段[历史纵横]和一段[资料回放]等材料补充介绍细节内容,从而全方位地介绍了改革的内容。本课知识点较多,但知识结构条理清晰,通过教学学生便于从整体把握。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改革的内容来分析改革的性质,把握其特点。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问答法:
师:“穆罕默德·阿里上台后统治面临哪些问题?其出路何在?”
生1:法、英的殖民侵略。
生2:马木路克专权,激化人民矛盾,社会动荡。
……
在学生结合前课内容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只有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才能消除统治危机。
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掌握和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法,简要归纳每一项改革内容及其效果。
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把握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向与碰撞,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作一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性。
(一)知识与目标:
1、改革土地制度:识记逐步废除包税制,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没收许多违规的宗教地产,打击宗教长老阶层;实施单一的土地税,确定土地私有制。
2、促进经济发展:识记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设立农业的专门机构管理;工业: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引进西欧国际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商业:开罗(商业);亚历山大(对外贸易)。
3、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识记政治: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咨议会;地方建立起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文化:创办学校,培养人才;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派遣留学生去欧洲;出版和翻译著作。军事:废除雇佣制;实行征兵制;按照法国模式组织训练军队;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4、学会将改革内容和背景联系起来,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改革内容的针对性;理解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全方位的推进,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探究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1、埃及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
原因: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经过:
起义名称 |
时间 |
背景 |
结果 |
影响 |
开罗人民首次起义 |
1798.10 |
拿破仑入侵埃及 |
遭镇压 |
掀开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 |
开罗人民第二次起义 |
1800 |
英国和奥斯曼军队联合攻打法军 |
持续一个多月 |
加速法军失败 |
开罗人民第三次起义 |
1804 |
马木路克卷土重来,横征暴敛 |
胜利 |
穆罕默德·阿里加入起义,奠定改革基础 |
开罗首次起义
① 原因:1798年7月24日,法军进入开罗,并完全占领了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在摧毁埃及军事力量的过程中,波拿巴(在未称帝前,称姓氏波拿巴,1804年称帝后才改称教名拿破仑)希望通过吸引埃及土著领袖人物──伊斯兰教长老和社会贤达的合作,来稳定他的占领。这种做法,确实使部分上层长老、富商大贾和地方显贵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好处,但是普通的埃及人所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暴政代替另一种暴政:对抵抗者持续不断的血腥报复,对老百姓的严密监视,对贝都因人牛羊马匹的肆意抢掠,对城镇居民的敲诈勒索,各种沉重的赋税杂费等,无一不令埃及人愤恨。法国占领者强迫征收军粮、住房和财产税,成了各省起义的导火线。
② 大致过程:1798年10月21日,开罗爆发了反抗法国占领者的第一次起义。起义者出其不意地袭击法国人的机关,杀死法军卫戍司令官。猝不及防的法军匆忙撤离开罗城。波拿巴本人跑到开罗附近尼罗河中的一个小岛上,指挥讨伐。起义者以爱资哈尔清真寺为据点,筑起街垒,准备坚持战斗。法军猛烈炮击聚集在清真寺附近的起义者。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但法国也付出了牺牲300余人的代价,其中包括3名高级军官。随后,法国进行了血腥报复,杀害了4000人左右,开罗被淹没在血泊中。
③ 失败原因:这次起义基本上是一次人民的自发斗争,起义的基本群众是受尽法军欺压的城市平民和近郊农民,“既没有带头的领袖人物,也没有指挥作战的军事长官”。起义群众,最初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经验不足,没有及时攻打敌人的主要据点使法军得以集中兵力,镇压这次起义。加之法军备有重炮和快枪,起义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④ 意义:这次起义在埃及人民斗争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它吹响了武装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号角,揭开了埃及近代反帝反殖斗争历史的第一页,给法国殖民者以迎头一击。
拿破仑在埃及处境困难,英军舰停泊在亚历山大港切断法军退路。1799年1月,拿破仑率军窜向叙利亚海岸。阿拉伯人民从四面八方袭击法军,2万法军仅剩1.2万,拿破仑溜回法国,埃及人民不能容忍法国长期统治,1800年3月,埃及人民第二次起义,起义军准备长期战斗,全城居民纷纷收集铜器铁器赶造武器,双方僵持40多天,最后,法军在开罗四面纵火,在一片火海中攻占起义据点,埃及人民进行游击战,土耳其军队在英军支持下反攻埃及,法军内外交困,1801年8月投降。
法军撤走后,埃及存在三股势力:英军乘虚而入,土耳其统治者和卷土重来的马木路克。英军极力拉拢马木路克,埃及感到只有赶走一切外来势力,结束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才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权利。由于马木路克的横征暴敛,再度激起人民反抗,1804年开罗人民第三次起义,在这些起义中,奥斯曼帝国驻埃及军队的主要将领穆罕默德·阿里站到起义军一边,很快获得胜利。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法、英对埃及的争夺背景去分析。
影响:埃及民族独立意识的形成。
2、穆罕默德·阿里掌权:1805年,埃及立法会议宣布废黜帕夏,拥戴穆罕默德·阿里为埃及帕夏,并得到奥斯曼素丹的承认。
[备课资料]穆罕默德·阿里
(Muharomad‘Ali,1769-1849) 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埃及总督,埃及阿里王朝(1805-1849)的创建者。全名穆罕默德·阿里·本·易卜拉欣·阿迦·本·阿里。原系阿尔巴尼亚人,生于希腊卡瓦拉一驻军小头领家庭。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早年丧父,由其叔父和城防军长官抚育成人。曾经营烟草生意。1798年应征入伍后,曾两次被派往埃及抗击入侵法军,因能征善战,被擢升为阿尔巴尼亚军团主要将领之一,留驻埃及。1805年率部参加埃及人民起义,夺得政权,奥斯曼素丹被迫封其为埃及总督,并授予“帕夏”称号,建立阿里王朝。1807年率军击溃侵埃英军。自1811年起,不断向外扩张,1811-1818年出兵阿拉伯半岛,镇压瓦哈比教派反对土耳其人统治的起义,并占领麦加和麦地那,1820-1822年侵占苏丹,修建喀土穆城,1824-1827年参与镇压摩里亚半岛的希腊独立运动,1831-1841年间两度出兵西亚,打败奥斯曼帝国军队,攻占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土耳其部分本土。后在英、俄、奥地利、普鲁士等国干预下,被迫接受1840年伦敦条约规定的条件,从国外撤回全部军队,仍臣属于奥斯曼帝国,仅保留埃及总督的世袭权和苏丹地区的终身管辖权。
穆罕默德·阿里是阿拉伯国家近代史上的著名穆斯林君主。原为文盲,45岁始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籍。他锐意改革,励精图治。在执政的43年(1805-1848)期间,为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主权国家,他以富国强兵为总方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通过全面改革,穆罕默德·阿里使埃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他因此而被誉为“现代埃及之父”和“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之人”。晚年积郁成疾,精神错乱。1848年逊位于其长子易卜拉欣。1849年病故于亚历山大,葬于开罗。
3、阿里政权面临的内外形势(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直接原因)
(1)国内:①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
②马木路克仍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
③宗教长老特权阶层的威胁。
(2)国外:①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步伐没有停止;
②奥斯曼素丹不愿意放弃对埃及的统治。
(3)改革的目的:富国强兵
★教学小结:
在构建本课知识结构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明古国埃及的辉煌与黯淡、沉沦与奋争的沧桑之变,鼓励学生开展以“追寻埃及的历史足迹”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把两个文明古国埃及与中国放在宏大的历史空间中进行分析比照,丰富学生怀古思今的历史情怀。
本课着重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须向学生对本节课作一些归纳和概括:
如,埃及国内的三大政治力量:
①马木路克: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前的马木路克王朝的统治者。原意为“奴隶”(mamluk),曾是埃及阿尤布王朝时期从中亚买来的军事奴隶。马木路克的统治。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②帕夏:土耳其派遣驻埃及的总督,代表素丹,是埃及的最高行政长官。
③近卫军:有土耳其近卫军和马木路克近卫军两类。
对拿破仑侵略埃及也要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在教材表现拿破仑殖民统治的侵略性特别是文化掠夺的基础,向学生揭示出文化侵略的另一面,即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时能联系到拿破仑文化侵略的积极影响,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埃及近代化进程的开启。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主义政策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提示:政治上:打击军事封建势力马木路克,建立各级行政机构;拉拢以帕夏为首的埃及上层,为其殖民统治服务;残酷镇压埃及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建立为法军提供后勤服务的工业企业,如食品厂、弹药厂等;修复灌溉系统,扩大可耕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科学文化上:组织庞大的科学艺术考察团,推进对古埃及文化的学术研究,形成多卷本的巨著《埃及纪事》;发掘埃及的大量文物并运回法国。
2、简要叙述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提示: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名义上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实际上是在国内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的统治下,国内推行包税制,土地和农民都在马木路克的严格控制下。在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下,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衰弱的埃及成为正在兴起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对象。
1798年,法国将军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在此实行了三年的殖民统治。拿破仑的殖民统治奴役了埃及人民,但是它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法军退出埃及后,英军侵入埃及,并利用马木路克势力力图控制埃及。
面对法国、英国相继对埃及的侵略,埃及人民英勇反抗。他们先后发动了三次开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法侵略者及英国支持的马木路克反动势力,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正是在第三次开罗起义的斗争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获得人民的支持,掌握了埃及的统治权。
⊙学习延伸:
(略)
第2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3、表现:
(1)拿破仑对埃及的三年殖民统治:(1798-1801)
目的:占领埃及,威胁英国最重要海外殖民地印度。
占领:1798年(1797年夏,带领法国驻扎在意大利的拿破仑向法国督政府提出占领埃及的方案,拿破仑授命为东方军司令,统率陆海军占领埃及,要把英国势力清除出去,1798年7月,拿破仑率3.5万军队入侵埃及,埃及军队一触即溃,法国迅速占领亚历山大港和开罗等地)
统治:①政治上:打击马木路克武装力量,建立各级行政机构,扶持帕夏,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②经济上:没收的地产和财产,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建工厂,为军事提供后勤服务;修复灌溉系统,促进农业生产。
③科学文化上:对埃及文化进行研究和侵略。(参见教材《历史纵横》)
退出:1801年。
[合作探究]拿破仑逝世至今,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各国的政治家、史学家、军事学家和文学家频繁研究和评述的对象……世界各国出版的有关拿破仑的著作,论文和资料估计在10万种以上,至少有9个国家拍摄过拿破仑的电影达70多部。有人称他是“继亚历山大、恺撒以后最伟大的人物”、“世纪的巨人”、“法国革命的体现者”、“历史上最惊人的奇才之一”。也有人骂他为“匪徒”、“暴君”、 “篡位者”、“法国革命的扼杀者”。……各派观点分歧仍然严重地存在者。--《法国通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问:你如何看待拿破仑对埃及的殖民统治?
评价:其侵略性是主要的:
首先,拿破仑出于与英国殖民争霸的目的,出兵侵占埃及; 其次,拿破仑对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残酷镇压; 第三,废除包税制后,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 第四,拿破仑掠夺了大量埃及的文物与国宝,将其运送回法国,体现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掠夺本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给埃及的历史进步打开了大门。政治上打击封建军事集团马木路克势力; 经济上废除封建的包税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 文化上加大对古埃及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
(2)法英对埃及的争夺:
原因:拿破仑对埃及的入侵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过程:法、英相继撤兵,英国支持马木路克割据
①英国联合奥斯曼帝国出兵埃及,1801年法国被迫从埃及撤兵;
②英国企图扶持马木路克占领埃及,由于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国家的反对,也撤出埃及,但仍支持马木路克割据,为以后侵略作准备。
影响:①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种统治客观上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②英国与法国争夺埃及,为达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英国往往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持马木路克势力,英国的侵略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2、目的:英法两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