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8285  308293  308299  308303  308309  308311  308315  308321  308323  308329  308335  308339  308341  308345  308351  308353  308359  308363  308365  308369  308371  308375  308377  308379  308380  308381  308383  308384  308385  308387  308389  308393  308395  308399  308401  308405  308411  308413  308419  308423  308425  308429  308435  308441  308443  308449  308453  308455  308461  308465  308471  308479  447090 

3、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试题详情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试题详情

 《蜀相》

 教学目标 :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试题详情

3.背诵并默写本诗。

试题详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试题详情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试题详情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试题详情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试题详情

 教学过程(一课时)

试题详情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