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8294  308302  308308  308312  308318  308320  308324  308330  308332  308338  308344  308348  308350  308354  308360  308362  308368  308372  308374  308378  308380  308384  308386  308388  308389  308390  308392  308393  308394  308396  308398  308402  308404  308408  308410  308414  308420  308422  308428  308432  308434  308438  308444  308450  308452  308458  308462  308464  308470  308474  308480  308488  447090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试题详情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试题详情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试题详情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试题详情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试题详情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联系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课重点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试题详情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试题详情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试题详情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