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主要讲“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这说明,中华文化
A.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就是儒道文化
44.有位教授曾用过三首诗词来形容三大江的文化特色,如黄河文化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长江文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珠江文化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共此时”三字就很能体现广东文化的包容性与共时性。上述材料表明
A.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B.文化只有地域之别,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C.文化与政治、经济是相互交融的 D.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43. 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是
A.文字 B.史书典籍 C.音乐 D.绘画
4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点是
A.一味地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B.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C.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41.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端午节等22个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B.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C.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D.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40.下列属于文化遗产的是
①中国的长城 ②九寨沟自然风景 ③埃及的金字塔 ④司马迁的《史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9. 下列关于教育方式的变革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教育方式的变革将改变其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具体方式
②教育方式的变革只会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产生积极作用
③教育方式的变革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传承的方式
④教育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38.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结构,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宫、皇城,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自足、不待外求、自成一统的意蕴。且不论园林,就是四合院、宫殿,群体结构的屋与屋之间,总有很多“空”,有条件就一定要辅以亭池草木,显出实中之虚。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外向开放的。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A.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落后思想
C.只有在继承中才能不断发展 D.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7.日本电影《追捕》,俄国电影《列宁在十月》,印度电影《流浪者》,越南电影《森林之火》,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法国电影《红》、《白》、《蓝》,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西班牙电影《对她说》、韩国电影《八月照相馆》……这些电影译制片是深受中国观众欢迎的影片。通过这些电影,我们感受到不同国家人们的喜怒哀乐,欣赏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这说明
①电影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手段
②电影属于大众传媒
③电影能够跨越时空的局限,传递不同的文化
④传播文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电影是其中的一种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