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5.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4. 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
3.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2. 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十七大关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八)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意义。
(1)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市场的不足,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而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2)有利于我们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走出去”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11.我国应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① 要着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出口竞争力。
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
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监控体系,增强处置外贸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②(要着力)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
③要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双向对外开放格局;
④要着力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法制环境,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改进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完善对外贸易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12.如何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1)政府:
①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②建立出口增长预警机制,规范出口秩序,调控出口规模。
③积极利用WTO规则处理中外贸易摩擦,(遏制他国滥用贸易壁垒)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
④履行入世承诺,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产权保护,避免引发无谓的经济摩擦。
⑤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调整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⑥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
(2)企业:
①对已发生摩擦,要积极应对,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WTO规则,以及我国法律法规,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企业要从技术、质量和品牌等方面提高国际竞争力,以求在贸易战中处于主动地位。
③健全财务等管理制度,熟悉并自觉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尽量避免陷入贸易摩擦。
④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行业协会:
①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功能,加强企业自律,规范竞争行为,防止在国际市场上的无序价格竞争;
②同时又要积极组织行业企业积极对外应诉。
(4)应对贸易摩擦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协调合作的系统工程,尤其个人企业间要加强沟通、团结一致、协调作战。
13.怎样应对中欧、中美贸易争端?
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开放原则,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⑵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平等互利的基本上加强国际合作。
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⑷增加国内居民收入,培育国内市场需求,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⑸健全贸易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规则积极应对反倾销。
(七)我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互利共赢、平等互利、公平、共存
(六)、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A、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关键是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正确政策,发展自己。
B、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
C、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
(五)、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应是“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为达到上述目的,关键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