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9295  309303  309309  309313  309319  309321  309325  309331  309333  309339  309345  309349  309351  309355  309361  309363  309369  309373  309375  309379  309381  309385  309387  309389  309390  309391  309393  309394  309395  309397  309399  309403  309405  309409  309411  309415  309421  309423  309429  309433  309435  309439  309445  309451  309453  309459  309463  309465  309471  309475  309481  309489  447090 

16、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

  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

试题详情

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的感情

试题详情

1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试题详情

1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试题详情

1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

试题详情

1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试题详情

10、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试题详情

9、概括第三段内容(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试题详情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的感情。

试题详情

7、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