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9296  309304  309310  309314  309320  309322  309326  309332  309334  309340  309346  309350  309352  309356  309362  309364  309370  309374  309376  309380  309382  309386  309388  309390  309391  309392  309394  309395  309396  309398  309400  309404  309406  309410  309412  309416  309422  309424  309430  309434  309436  309440  309446  309452  309454  309460  309464  309466  309472  309476  309482  309490  447090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试题详情

26、表层意         (小结)        深层意

   有伯乐有千里马     (正面)        发现人才

   无伯乐无千里马 辱、死  (反面)        埋没人才

   一食尽粟一石 行千里   (正面)        施展才能

   食不饱力不足 难行千里  (反面)        糟蹋才能

   策之…食之…鸣之…    (排比)        封建统治者

   其真……?其真……!   (反问)        摧残人才

 30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之情) 

课外延伸

关于“马”的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之马 脱缰之马 万马奔腾  五马分尸  悬崖勒马 鲜衣良马

鲜衣怒马 心猿意马 以渴服马 指鹿为马 一马当先  心猿意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招兵买马 指鹿为马  走马观花 走马上任 蛛丝马迹 牛头不对马嘴 单枪匹马 千军万马

   关于“马”的俗语

   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千里骡马一处牛。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 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

 心急马行迟。

试题详情

2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试题详情

22、(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试题详情

2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连下四个“不”字的作用?

 此句连下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诘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何等淋漓尽致!

试题详情

20、《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试题详情

1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试题详情

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试题详情

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